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2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衰微,指三公权力的丧失)以来,其见久矣。”该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君主专制强化 C、中枢机构改变 D、三公退出历史
  • 2. 胡如雷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的封建地主本身不能亲自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这些权利从土地所有权游离出来以后,必须归专门的官吏掌握,于是在地主经济之外,驾乎整个社会之上,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官僚机构。”其观点反映了(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封建地主是专制统治基础 C、封建社会形态统治不稳固 D、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影响
  • 3. 梭伦执政后,规定参加雅典竞技获胜的运动员,返回城邦时将给予丰厚的金钱奖励。例如地峡赛会优胜者将获得100德拉克马,奥运会优胜者获得500德拉克马,并将这种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雅典竞技开始走向“公民竞技”。这一举措(   )
    A、消除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 B、打破了血缘贵族的政治特权 C、奠定了雅典民主的物质基础 D、增强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 4.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快速蔓延,多州呼吁联邦政府加强干预、提供抗疫物资援助。美国总统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联邦政府“不是货运员”,不应该购买大量物品然后负责运送,同时他让州长们自己承担起责任,获得抗疫所需的关键设备。这一现象体现了(   )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共和主义 D、联邦原则
  • 5. 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看,其过程体现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近代中国动荡不安 C、晚清民国宪政艰难 D、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 6. “本党愿与各党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该政策旨在(   )
    A、建立各阶级联合执政政府 B、适应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 C、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 7.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时代愈近评价的愈客观 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 8. 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法多次调整(见下表),由此可知(    )

    会议

    正式提法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D、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 9. 西晋段灼批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时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因素在于(    )
    A、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B、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唯家世论,不考虑道德和实际才能 C、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D、门阀士族势力的迅速发展,九品中正制沦为维护其政治利益的工具
  • 10. 如图是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科举制度(    )

    A、趋于僵化 B、利于强化君权 C、讲究论资排辈 D、程序严谨
  • 11. 17~18世纪,欧美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政党分肥制”,即通过竞选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看成自己的战利品,用来分给自己的亲信。据此可知,“政党分肥制”(   )
    A、使政党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B、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秩序 C、易产生政治腐败的消极后果 D、提升了执政党的管理水平
  • 12. 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文官,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北洋政府还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调动文官工作积极性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标志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D、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 13. 如表所示为部分民间礼俗与唐律规定的对照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民间礼俗

    唐律规定

    “子不复仇非子也”

    “父为,人所杀而私和”者,有罪

    “闻丧即须哭泣”

    “闻父母若夫丧,匿不举哀”者,有罪

    “事亲有隐无犯”

    “侮骂股打状告父母祖父母”者,有罪

    身为子孙应服从父母、祖父母之指挥

    “子孙违犯教令”者,有罪

    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

    “供养有缺”者,有罪

    A、唐朝基层教化的法律化 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民间礼俗开始成文法化 D、唐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 14.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
    A、保证了地方社会长期稳定 B、借助宗法纽带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乡民整体道德素养 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
  • 15. 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这实质说明,罗马法(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规定详尽操作性强 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 16. 下图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目图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   )

    A、民主政治渐进发展 B、人们法制意识普遍提高 C、日益重视法制建设 D、法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 17. 2015年,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这反映出(   )
    A、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B、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操作性 C、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D、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
  • 18. 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茶马古道(   )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区域 B、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 19. 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制度优越社会稳定 B、文化繁盛对外开放 C、小农经济世界领先 D、朝贡赏赐体制形成
  • 20. 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宗教改革取得完全胜利 B、教会封建束缚已被打破 C、人们生活由神性到理性 D、民族意识的加强与发展
  • 21.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平、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该项规定体现了( )
    A、近代外交制度形成 B、战争得到有效遏制 C、各国实现完全平等 D、运用法律维护和平
  • 22.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一修改有利于(   )
    A、消除各民族之间差距 B、实现各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C、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D、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 23. 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 B、顺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
  • 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下列属于中国“新时代”外交成就有(   )

    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对周边关系提出“亲、诚、惠、容”的原则

    ③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④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总分52分)

  • 25.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法律体系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东西方法律体系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项目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

    通判、设转运使

    科举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27.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都很关心《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能有所建树。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

    ——摘自习仲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