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微专题17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2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有关细胞分裂过程中异常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子细胞

    原因分析

    A

    aa→Aa

    有丝分裂前期发生显性突变

    B

    AaXBY→AaXB、AaXB、Y、Y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未分开

    C

    XbY→XbXb、0、Y、Y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D

    AaXBXb→AaXBXB、Aa、Xb、Xb

    减数第一次、第二次分裂均异常

    A、A B、B C、C D、D
  • 2.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到的F2性状分离比为9: 3; 3: 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3/8 B、F2出现该分离比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直接结果 C、从F2的黄色圆粒豌豆植株中任取一株,其基因型与F1相同的概率是1/9 D、自然条件下,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种植,后代出现绿色皱粒豌豆的概率为1/6
  • 3. 某自花传粉植物的抗病与不抗病(分别由基因A、a控制)、宽叶和窄叶(分别由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该植物在繁殖过程中,存在一种或几种配子不育或合子致死(某基因纯合致死或某基因型致死)现象。下列有关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抗病宽叶、不抗病宽叶、抗病窄叶、不抗病窄叶比例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为5:1:1:1,可能是基因型为Ab和aB的花粉不育 B、若为4:2:2:1,可能是基因A和基因B纯合致死 C、若为5:3:3:1,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花粉不育 D、若为6:2:3:1,可能是基因A纯合致死
  • 4. 下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减数分裂过程 B、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 C、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 D、M、N和P分别为16、9和3
  • 5.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应满足的条件有(  )

    ① A、a基因与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 该个体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③ A、a和B、b基因分别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④ AaBb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⑤ 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生存机会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
  • 6. 某种植物的叶型和花色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宽叶(A)对窄叶(a)为显性,红花(B)对黄 花(b)为显性。窄叶红花个体与宽叶黄花个体杂交,子代宽叶红花:窄叶红花:宽叶黄花:窄 叶黄花=1:1:1:1,利用这些子代个体为材料,判断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

    体,下列哪一杂交组合不能达到目的

    A、宽叶红花×窄叶黄花 B、宽叶黄花×宽叶红花 C、宽叶红花×宽叶红花 D、宽叶黄花×宽叶黄花
  • 7. 柑橘的果皮颜色有黄色、红色和橙色三种类型,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下面为利用三株不同 植株红色甲、橙色乙和黄色丙所做的两组杂交实验,三对基因分别设为A/a、B/b、C/c,显性 基因对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实验一:红色甲×黄色丙红色:橙色:黄色=1: 6:1

    实验二:橙色乙×红色甲红色:橙色:黄色=3:12:1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红色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B、红色甲植株的自交子代中,橙色柑橘的比例为9/16 C、实验一子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有6种 D、实验二子代橙色柑橘中杂合的比例为15/16
  • 8.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B/b、 D/d)控制,体细胞中d基因数多于D基因时,D基因不能表达,其花色遗传如图1所示。为了确定aaBbDdd植株属于图2中的哪一种突变体,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各种配子正常存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橙花性状的基因型有4种 B、突变体①可以产生8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C、若子代中黄色∶橙色=1∶4, 则其为突变体② D、若子代中黄色∶橙色=1∶1, 则其为突变体③
  • 9. 果蝇的截翅和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星眼和正常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群正常眼雄果蝇和星眼正常翅雌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F1雌果蝇∶F1雄果蝇=1∶1

    F1雌果蝇∶正常眼正常翅∶星眼正常翅∶正常眼截翅∶星眼截翅=4∶12∶2∶6

    F1雄果蝇∶正常眼正常翅∶星眼正常翅∶正常眼截翅∶星眼截翅=3∶9∶3∶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正常眼、星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决定正常翅、截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B、决定眼形的基因与决定正常翅的基因的本质区别为基因的位置不同 C、亲代雄果蝇能产生4种基因型的配子,其中同时携带a和b基因的配子所占比例为1/4 D、若F1中的星眼截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F2中星眼截翅雌果蝇的概率为3/8
  • 10. 香豌豆的花色有白花和紫花。现用两个白花植株进行人工杂交,F1都为紫花,F1自交,F2中紫花:白花=9: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香豌豆的花色受1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B、F2紧花的基因型有3种 C、F2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 D、若要鉴定某紫花植株是否纯合,可选F2中任一纯合白花植株与其进行杂交
  • 11. 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1),然后对Ⅰ1、Ⅱ 2、Ⅱ3、Ⅲ2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图2)。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条带①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③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 C、对Ⅲ1的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所得的条带应该是①和③ D、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Ⅰ4与Ⅱ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 12. 已知某植物为年生植物,花的颜色有紫色、红色、白色三种类型,且受自由组合的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将两种纯合类型的该植物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紫花:红花:白花27:36:1。为了验证花色遗传的特点,将F2中红花植株自交,单株收获其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则理论上,由F2中红花植株自交得到的F3所有株系中,表现型比例为15:1的株系占( )
    A、1/3 B、3/4 C、1/6 D、5/6
  • 13.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籽粒颜色受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B同时存在时籽粒颜色为紫色,其他情况为白色(不考虑突变)。研究人员进行以下两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亲代

    F1

    实验一

    紫色×紫色

    白色∶紫色=7∶9

    实验二

    紫色×白色

    白色∶紫色=5∶3

    A、籽粒的紫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亲代紫色植的基因型均为AaBb B、实验一F1中白色个体随机传粉,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紫色∶白色=8∶41 C、实验二亲代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种,子代紫色个体中没有纯合子 D、实验二的F1中紫色个体自交,其后代中粒为紫色个体的比例为 916
  • 14. 在拟南芥种群中有D1和D2两类致死基因,甲、乙为含有致死基因纯合品系。不同温度下,两品系的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D1、D2基因是碱基序列不同的等位基因 B、实验二F2中含3个致死基因的个体占 14 C、实验三F2中不含致死基因的个体占 37 D、16℃条件下致死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

二、双选题

  • 15. 某动物体色有黄、灰两种,尾型有短、长之分,已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在一自然种群中,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 F1 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 =4221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两对性状中,黄色、短尾均是隐性 B、两对性状中都有基因型致死的情况 C、种群中的黄色短尾个体基因型不同 D、多只黄色短尾雌鼠和灰色长尾雄鼠交配,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相等

三、实验探究题

  • 1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 17. 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基因 A、a 控制有绒毛和无绒毛这对相对性状,基因 B、b控制白花和红花这对相对性状,已知基因 B、b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花为突变性状,研究发现,某红花植株的出现是由于一条常染色体 DNA中插入了 3对碱基所致,则红花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性状;
    (2)、该实验小组让雌性无绒毛植株与雄性有绒毛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无绒毛,F1雌、雄植株相互杂交,F2中无绒毛植株与有绒毛植株的比例为 3 ∶1,据此结果( 已知控制有绒毛和无绒毛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同源区段) (填“能”或“不能”)确定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X 染色体上, 原因是:
    (3)、现有均为纯合的无绒毛红花、有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雌雄植株若干,若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满足上述(1)(2)的基础上, 现欲确定基因 A、a与 B、b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即遗传是否符合定律,请利用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让表现型为的雌雄植株相互交配,得到 F1 , F1随机传粉得到 F2 ,统计 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记录。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不考虑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①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 A、a与 B、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则基因 A 和 b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 和 B 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

    (4)、在满足上述(1)(2)的基础上,该实验小组又用一株无绒毛红花雌株与一株有绒毛白花雄株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 , F1雌雄株相互交配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无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无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有绒毛红花♂∶有绒毛白花♂=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 18. 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小麦(染色体组成AABBDD,6n=42)天然突变体是我国科学家在山西太谷县发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该小麦雄性不育彻底且性状稳定。多年来,它在育种方面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被誉为国宝。
    (1)、太谷核不育小麦与正常小麦杂交,该组合中正常小麦是. (填“父本”或“母本”),所得子代不育株和可育株数量基本相等。据此判断,小麦的育性受对等位基因控制。
    (2)、染色体片段缺失有可能形成着丝点位于一端的染色体,称为端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均为端体的称为双端体。科研人员为确定不育基因是否位于D组染色体的4号染色体上,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与D组4号染色体双端体小麦杂交得F1 , 选后代不育株跟正常小麦杂交,若F2不育株均不为端体,则说明
    (3)、为解决小麦育种过程中不育株与可育株不易筛选的问题,科研人员做了以下杂交实验:将太谷核不育高秆小麦与矮秆小麦(显性纯合)杂交,再对子代不育系进行测交,结果如表。

    组别

    总株数

    可育株

    不育株

    高秆

    矮秆

    高秆

    矮秆

    测交组合一

    321

    0

    152

    169

    0

    测交组合二

    5 216

    32

    2 538

    2 632

    14

    以上结果说明,不育基因与高秆基因F1.(位置关系)。可以利用小麦的高矮秆性状进行不育株与可育株筛选,请阐明原理:

  • 19. 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填“SD”或“SH”)基因。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 , 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四、综合题

  • 20. 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这反映了我国裁培水稻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1所示的杂交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突变发生),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落粒性的基因位于(填“1”或“2”)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不落粒水稻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2)、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填“会”或“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请说明理由
    (3)、野生稻成熟后多表现落粒,请说明其生物学意义(答出2点即可)
    (4)、水稻的紫粒和白粒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SSR技术可以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SSR是DNA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单位不同(如CA重复或GT重复),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SSR重复次数不同(如CACACA或CACACACA),因此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研究人员将纯种紫粒和白粒水稻杂交,F1全为紫粒,F1自交后提取F2中结白色籽粒的60株单株的叶肉细胞DNA,利用4号染色体上特异的SSR标记进行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假设实验过程无突变发生)。

    ①推测白粒基因和白粒亲本4号染色体SSR标记均位于4号染色体上,依据是

    ②3号和58号单株出现特殊的体外复制后电泳结果,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