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乘上高速发展列车,城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大江南北遍地冒出城市“森林”,成就举世瞩目。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问题也相继袭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无视城市规划、盲目建设新城新区、无序扩张,遭遇“成长烦恼”,患上“城市病”。这些病症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②“城市病”是城市定位、结构和功能问题,主要病因是城市在快速发展时,未超前考虑人口、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发展规模的匹配度失衡最终造成的危机。

    ③着眼未来和长远谋划、推进,这是国家借鉴中医理论,综合施治,治疗“城市病”的妙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意“拆东墙补西墙”,应付一时,难除病根;守“一亩三分地”,“肥水不流外人田”,低效无序甚至恶意的竞争,浪费资源,损人害己。

    ④城市规划需要走下“空中楼阁”,真正精准落地,必须以人为本,让城市民众公平热情地参与城市治理和管理。城市何时真正成为居民贴心、安心、放心的城市,病症自然也就消退、消失。国家正在探索良性治理的“药方”。在经济领域,社会福利托底,饱汉关照饿汉饥;在社会领域,赋予公民发言权,更多地知情、参与和监督,搭建公平的制度和程序平台,管控“个人人脉”,不拘一格降人才。

    ⑤欧美等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适应城市、产业和社会多方需求,逐渐形成了一批形态各异、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中国也方兴未艾,小镇中包括完备的教育、医疗、金融机构,还有大量手工业生产。小镇的生活能让居民与自然更贴近,与农业和粮食生产更亲近,与动物更亲近,能够从容地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发展各种兴趣爱好,随时欣赏美景,享受生活乐趣。

    ⑥面对迅速膨胀的城市,治疗城市病,既要靠内部生长动力,还要靠外部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有周边新型城市群形成了,北京的压力才能真正得到缓解直至根除。如今,交通拥堵已不再是少数大城市的专利,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加入了“堵城”的行列。治堵,成为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治理交通拥堵,各城市不遗余力,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牌”、广州等城市的“限购令”,都是从“堵”的角度控制汽车数量。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刚过三分之一,与国外同类城市差距较大。改善提升公共服务,把社会财富、基本公共服务的蛋糕分公平,是个世界级的难题。

    ⑦变革生活方式,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追求绿色生活、文明生活。城乡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相融,让生命更精彩,才是美妙的方案。

    (摘编自厉彦林《城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成就突出,但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多种“城市病”,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B、治理“城市病”只有借鉴中医理论,长远规划,综合施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片面、狭隘的治理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有可能损人害己。 C、作者认为,面对城市的“堵”,“摇号”“拍牌”“限购令”等措施只是“治标”,“治本”的唯一途径是改善提升公共服务。 D、城市规划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民众在城市治理和管理中的作用,让城市真正成为居民贴心、安心、放心的城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指出“城市病”的种种症状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段至末段,主要谈如何治疗“城市病”,作者以开阔的视野,从治理理念、举措等角度论述了治疗“城市病”的良方。 C、文章论述深入浅出,兼具感性与理性,如第三段通过援引几个俗语,把两种不正确的“施治”理念简明而形象地揭示出来。 D、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类比等论证方法,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条分缕析,认识既有高度,也有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规划者要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B、建设特色小镇,让居民亲近自然,亲近动物,享受生活,也是治疗“城市病”的好方法之一。 C、治疗“城市病”既要靠内部生长动力还要靠外部疏解,北京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成功案列。 D、美好的城市能让居民感到贴心、安心、放心,美好的城市生活应是绿色生活、文明生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落实到教育教学层面,具体要怎么做,如何见成效?记者近日专访了92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

    文汇报:在五育中,劳动教育被一些老师认为很重要,也最难,但一度不被重视,您觉得这个难题的症结在哪?

    于漪:从事教育的人,秉承正确的理念是最重要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什么是最根本的、必须要抓住的问题?答案很明确,要做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对一个人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脱离愚昧的开始,而对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要“出人”——我们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普通劳动者。

    如果教育工作者能站在国家层面、对人才有全局的思考,那么就会意识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茁壮成长打下基础。但坦率地说,这既是基础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因为人才培养的成效是在几十年后才慢慢显现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定力和韧性。

    文汇报:可否请您具体谈谈今天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困难的原因表现在哪?

    于漪:劳动为什么如此重要?我觉得,今年以来的战“疫”就是最好的教材。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广大医护人员以生命相许,就连一些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也一家一家地去送菜。记得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时,大家都在网上看直播。天上有北斗助力、精准“导航”施工,地上则有大量挥着铁锹的一线劳动者。这所有的人,都是用辛勤的劳动,在守护生命、守护大众健康。

    可以说,正是创造性劳动和普通人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才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场疫情防控战也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在新时代的今天,劳动的价值,劳动给人带来的光荣感、崇高感依旧。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回过头来观察今天学校的劳动教育,之所以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可能跟我们将劳动分等级有关。

    文汇报:记得您当初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一个脏乱凋敝的校园在您手里变成了花园,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可否谈谈当时你的想法?

    于漪:当时这所学校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正在百废待兴之时。要把学校办好,校风、教风、学风很重要。可以说,要抓好这“三风”,劳动是起很大作用的。当时在我们学校,种什么树、什么花,都是经过师生讨论后、我们自己动手种的。在深入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学生们增长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美的教育,增强了体质,还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我们的学校从一个最初凋敝、满是黄土的校园,到后来成为上海第一个“全国花园单位”,就是每个师生一起劳动的成果。我想,这也是最好的劳动教育,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当然,光做这些是不足以改变学生的。为了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杜绝浪费,学校也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改进。比如,针对女生一两饭吃不饱、二两饭又吃不下的情况,学校面向女生推出的1.5两饭;还规定对“光盘”的班级进行表彰。

    文汇报:您有一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可否给老师们一些建议?

    于漪:我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必须占领三个“制高点”。

    一是要有战略高度。教师决不能“短视”,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教育工作事关民族的未来。

    二是要有时代高度。今天的孩子见多识广,接收信息、知识的渠道比过去多得多,老师如果不与时俱进,不加紧学习,又怎么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三是在跟基础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的比照中,体现中国教育的高度。我们要比的不是个人的志气,而是民族的自尊、志气。我们有大体量的学校,学生规模庞大,因地制宜办出中国教育的经验、书写中国教育的辉煌,广大人民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摘编自于漪访谈《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文汇报》2020年9月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析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症结时,于漪认为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对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 B、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人才培养不可急功近利,但实际情况是教育者缺乏足够的定力和韧性。 C、回答《文汇报》的第二个问题时,于漪认为,劳动等级化的观念今天依然存在,这正是学校劳动教育困难重重的原因。 D、于漪认为,在与先进国家的比照中,我们要比出民族的尊严与志气,而非个人志气,这是教师应当有的战略高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汇报》作为权威的主流媒体,针对教育的重大问题,力求通过谈话找准症结,解决问题,给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指导。 B、于漪作为教育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谈话既有战略的高度,更有具体的经验措施;既有敏锐的思维,也充满人文情怀。 C、《文汇报》引入于漪在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时管理经历的话题,意在告诉读者,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D、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落实,是《文汇报》和教育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年疫情阻击战为教育者带来深刻启示。
    (3)、从于漪管理第二师范学校的经历,我们可以了解到劳动教育有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   发

    王东

    ①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③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④“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⑤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⑥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⑦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⑧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⑨张诚说:“我看到了。”

    ⑩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⑪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⑫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⑬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⑭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⑮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⑯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⑰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⑱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⑲张诚说:“还没想好。”

    ⑳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㉑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㉒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㉓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㉔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㉕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㉖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㉗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㉘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㉙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㉚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㉛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㉜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B、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
    (2)、小说以“白发”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敻字敬远,志尚夷简,澹于荣利。弱冠,被召拜雍州中从事,非其好也,遂谢疾去职。前后十见征辟,皆不应命。属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敻养高不仕,虚心敬悦,遣使辟之,备加礼命。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明帝即位,礼敬逾厚。乃为诗以贻之曰:“六爻贞遁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沧州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聊登平乐观,远望首阳薇。证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夐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敕有司日给河东酒一斗,号之曰逍遥公。陈遣其尚书周弘正来聘,素闻敻名,请与相见。朝廷许之。弘正乃造敻,谈谑盈日,恨相遇之晚。后请敻至宾馆,敻不时赴。弘正仍赠诗曰:“德星犹未动,真车讵肯来。”其为时所钦挹如此。武帝尝与敻夜宴,大赐之帛,令侍臣数人负以送出。敻唯取一匹,示承恩旨而已。帝以此益重之。又以佛、道、儒三教不同,诏敻辨其优劣。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敻子瓘行随州刺史,因疾物故,弟孝宽子总复于并州战殁。一日之中,凶问俱至。家人相对悲恸,而敻神色自若。谓之曰:“死生命也,去来常事,亦何足悲。”援琴抚之如旧。建德中,敻以年老,预戒其子等曰:“吾死之日,可敛旧衣,勿更新造。使棺足周尸,牛车载枢,坟高四尺,扩深一丈。其余烦杂,悉无用也。朝晡奠食,于事弥烦。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亲友欲以物吊祭者,并不得为受。吾常恐临终恍惚,故以此言预戒汝辈。瞑目之日,勿违吾志也。”宣政元年二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七。武帝遣使祭,赙赗有加。其丧制葬礼,诸子等并遵其遗戒。

    (节选自《周书·韦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夐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B、复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C、复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D、敻以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其迹似有深浅/其致理殆无等级/乃著三教序/奏之帝览/而称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爻,爻是《易经》组卦的长短符号,长为阴,短为阳,三爻成一卦,共八卦,又以两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B、首阳,山名。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义不食周粮,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C、朝晡,文中是指一日两餐。朝时,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也就是辰时;晡时,是古人下午吃饭的时间,也就是申时。 D、赙赗,指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古人云:送终者布帛曰赙,车马曰赗。赙赗可以泛指以财物助丧家办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夐深得赏识。太祖倾心求贤,派使者征召他,但他不为所动;明帝写诗用秋兰莲叶比喻他的美德,邀他参政,他才愿意入朝为官。 B、韦夐德名远播。陈朝尚书周弘正聘问时特地拜访韦复,后来邀请韦夐到宾馆,韦夐没有按时赴约,周弘正认为是自己德行不够。 C、韦敻看淡生死。儿子和侄子的死讯同一天传到家中,他神色如故,并以天命的思想劝解家人;还在生前交代身后事,要求丧事从简。 D、韦夐淡泊名利。十次被征召他都不接受;武帝夜宴时赏赐的诸多缣帛,他也只接受一匹;临终遗言,不许接受亲友吊唁祭奠的物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情谕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

    ②吾不能顿绝汝辈之情,可朔望一奠而已,仍荐素蔬,勿设牲牢。

    (5)、韦夐要俭办丧事有哪些原因?请用原文语句简要概括。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史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赏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释】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对下列各句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4)、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苏轼传》)    俟过此,当为卿罢京(《王安中传》) B、其见重如此(《王安中传》)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 C、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王彪之传》)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王彪之传》) D、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苏轼传》)    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王彪之传》)
    (5)、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王安中传》)    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田子) B、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孙叔敖)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 C、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田子)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D、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王安中传》)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韦陟传》)

四、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作者历数平生流离失所的生活,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无奈。 C、诗人跨马出郊,眼见一派清旖景色,内心却潜藏无限伤感,兄弟离散、战乱不停、自己又年老体弱等。 D、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钱塘湖春行》用“”描绘春花初绽,用“”正面写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诗句是:“。”
    (4)、《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是:“。”
    (5)、《送东阳马生序》中用“”描写了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达一心向学淡泊安然的精神。
    (6)、《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8)、《劝学》中荀子指出,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这是螃蟹“”的缘故。
    (9)、在《逍遥游》中,作者认为鹏虽然能飞上九万里高空,但他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10)、《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六、选择题组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000年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几大流域_____孕育出早期文明。中国的史前时代,就开始____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____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_____在玉器上的。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联结着人们的思想。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文明,(   )。在这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社会模式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约而同    演化    即使    表现 B、不约而同    演变    尽管    体现 C、殊途同归    演化    尽管    表现 D、殊途同归    演变    即使    体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 B、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功能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人们的思想。 C、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虽然良渚文化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锈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折射出人们的思想。 D、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作用,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发现了人们的思想。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继繁荣的是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B、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相继繁荣 C、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D、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相继繁荣

七、选择题

  •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小张出版的两本书,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帮着校对完稿的,他成名后竟然得鱼忘筌,对此,导师和同学们很不以为然。 B、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C、在高三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D、《长恨歌》以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细腻描写了二人缠绵悱恻、不绝如缕的情思。
  •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跟随曹操东征西战,官位日渐显赫,且在官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甚至在曹丕曹植争宠恶斗中,仍然能做到左支右绌,滴水不漏。 B、“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戈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C、“新时代”三个字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雄关漫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沸反盈天的巨变和进步。 D、合租可减轻房租负担,并相对安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是首选。可是选择合租伙伴也要谨慎,如果遇人不淑那可悔之晚矣。

八、选择 简答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主要数据,一系列亮眼的消费数据,令人振奋。2021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平均增长4.2%,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大众火热的消费热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蓬勃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相比于过去,今天的消费者,购买力更强,对产品的要求也更加多元。以前是注重量,①      ;过去买商品,如今买服务;曾经看重买得到,现在追求个性化。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消费者期待更健康的食品、更智能的家用电器、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既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②      。消费一头连着群众期待,③      , 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着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生产经营者就能在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更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概括文中“新的消费空间”形成的两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0字。

九、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娱乐圈负面新闻不断:某选秀节目粉丝“倒奶”为爱豆投票被停播,演员郑爽因偷税逃税被罚2.99亿元,“顶流”吴亦凡因涉嫌犯罪被逮捕,赵丽颖工作室微博因极端粉丝拉踩引战被禁言,李诞因发布低俗广告被罚款87万元,流量演员张哲瀚因“打卡”靖国神社被人民日报、国家广电等联合抵制,与赵薇相关的影视作品被多平台下架、除名……曾经“饭圈”乱象一路高歌猛进,给青少年带来了众多不良影响;如今“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如火如荼,给广大“粉丝”营造了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8月27日,中央网信办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等十项措施,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这是继今年6月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以来,中央网信办再次重拳出击推进“饭圈”乱象治理工作。对于以上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