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深冬的早晨,我们会看到停在路边的汽车玻璃上结上了一层厚厚的霜,这是(   )
    A、凝固现象 B、凝华现象 C、液化现象 D、汽化现象
  • 2.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雪会逐渐消融 B、盛夏,树叶上出现露珠 C、深秋,地面上出现白霜 D、寒冬,雪雕作品会减小
  • 3. 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液化现象,要吸热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要吸热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淞是升华现象,要吸热
  • 4. 下列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草丛上凝结露珠

    ③秋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

    ④冬天,晾干冰冻的衣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为凝华的是(   )
    A、 露的形成 B、 冰雪消融 C、 干冰变小 D、 冰花的形成
  • 6.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的白雾是干冰升华后的气态二氧化碳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容易液化出现小水珠 C、夏天,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D、自然现象“雪”、“霜”、“冰雹”都是凝华过程
  • 7. 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采用了“水浴法”加热,目的都是为了均匀受热 B、冰和碘都要经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C、冰和碘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D、冰和碘在发生物态变化的温度都要升高
  • 8. 对下列诗词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二、填空题

  • 9. 如图一种新型可以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热(选填“吸”或“放”)实现快速灭火。

  • 10. 该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热。

  • 11. 夏天,麻敏同学在小卖部买了一根冰棒,她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黏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白气”;她把这根冰棒放进水杯里,不一会儿,水杯外壁冒出了“汗”。请你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以上现象的成因。
    (1)、“粉”的成因是
    (2)、“白气”的成因是
    (3)、“汗”的成因是
  • 12. 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选填“内”或“外”)表面。
  • 13. “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 14. 实施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成气体,同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很快成小冰粒,冰粒不断变大而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成水从而实现降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 15. 如图所示是利用水浴法加热研究碘的升华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两个实验。

    (1)、碘升华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固态碘均匀受热,还可以避免固态碘熔化成液态碘,原因是(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2)、探究的冰熔化实验中水浴法除了是为了让冰受热均匀,还有个好处就是冰的温度上升速度(选填“较快”或“较慢”),便于及时记录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计数如图乙,示数是
    (4)、在不改变装置情况下,小明将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大致绘制出了图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关系图,他在DE阶段在小试管中看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选填“能”或“不能”)
  • 16. 如图,是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2)、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热水/冰块)
    (3)、某同学还观察到烧瓶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了大量“白气”,请你判断“白气”较多的是图中的(选填。“①”或“②”)位置。
  • 17. 如图所示,在西行的列车上,“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 ”欢快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新疆.

    (1)、天山上的冰雪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冰雪熔化时的温度保持 ( 选填:“变”、“不变” )
    (2)、天山雪水灌溉农田时,为了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
    (3)、新疆是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遇到干旱时节,当天空乌云密布时,人们用飞机把干冰 ( 固态二氧化碳 ) 撒向天空,实施人工降雨,这是通过干冰为气体来实现的.
  • 18.

    “模拟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以真实的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为原型,创造出和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相同或相近的实验环境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   (填冰、温水、与室温相同的水),在在蒸发容器中放入   (填冰、温水、与室温相同的水).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   出现,其形成的原因是  在蒸发容器的底部出现了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3)、人们把善于传热(或传热本领大)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属就是热的良导体;人们把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你认为如图中的蒸发容器用  容器为好(选填“金属”或“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