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七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 1. 将四个形状不同、高度均为L的实心金属块,用细线拉着。匀速缓慢地放入水深为L的盛水容器中,直至容器底部,此时水未溢出。四个实验中与下图所描绘的浮力大小F与金属块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一致的是( )

    A、 B、 C、 D、
  • 2. 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 3. 现代的汽车一般在水箱里注入防冻剂来冷却发动机。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 4. 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有(   )

    ①广州昨日狂风暴雨,台风肆虐 ②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 ③北京春季多风沙,秋季凉爽 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5. 20℃时,向一盛有40g氯化钠的烧杯内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仍有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过滤得到4g固体和澄清溶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36g B、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36% D、加水后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6. 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中加入水,弹簧秤的读数变化情况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 7.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克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 D、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 8.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时,在确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 9. 某物质5克,放于95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
    A、等于5% B、大于5% C、小于5% D、以上都有可能
  • 10. 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挂着浸没在酒精中时(不碰容器底)示数为 3N,已知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为 2N,则物体的重力为(   )
    A、1N B、2N C、3N D、5N
  • 11. 如图表示跳水运动员从入水到露出水面的过程,其中运动员受到水的浮力不断增大的阶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 12. 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沾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硝酸铵 D、浓硫酸
  • 13. 超期服役的“天宫一号”空间站于2018年4月2日在大气层坠落烧毁,走完了它辉煌的一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宫一号”坠毁时将依次通过外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天宫一号”坠落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且机械能守恒 C、“天宫一号”燃烧所得产物的总质量和“天宫一号”的总质量相同 D、浙江地区4月2日昼长夜短
  • 14. 如图所示,密度均匀的长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将木块沿虚线部分切开,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沿ab切开,左右两部分都将上浮一点 B、沿cd切开,拿走下部分,剩下的木块上浮一点 C、沿ab切开,左右两部分还是漂浮 D、沿cd切开,上半部分漂浮,下半部分悬浮在水中
  • 15. 下列四种混合物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肥皂水 B、泥浆水 C、食盐水 D、纯牛奶
  • 16. 20℃时,KCl 和 KNO3 的溶解度分别为 34g 和 31.6g。小金在 20℃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得到溶液①②③④。下列有关溶液①~④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属于 20℃时的饱和溶液的是②和④ B、溶质的质量相等的是②和④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①和③ D、溶液的质量②﹥④﹥③=①
  • 17. 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产品,小陈用它和50g的水配置了一杯约为50℃的溶液给患糖尿病爷爷应用,结合表格可以得出的结论(    )

    温度℃

    30

    50

    70

    溶解度/g

    70

    84

    93

    A、爷爷想要糖水再甜一点,小晨可以把糖水降温或加入木糖醇 B、若想把这杯糖水配置到最甜,最多可以溶解木糖醇42g C、小晨又配置了70℃和50℃最甜糖水各一杯,两者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93:84 D、爷爷拿到糖水后发现杯底无固体,小晨判断糖水还未饱和
  • 18. 一个大物块甲,先后再次分别在小物块乙和小物块丙的作用下,其上表面恰好与水面相平,甲、乙之间用细绳连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种情况下,甲物块所受浮力相等 B、绳的拉力与丙物块的重力大小相等 C、乙物块的质量比丙物块小  D、乙物块的密度比水大
  • 19.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期,“负压救护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负压救护车”是因为车内的气压低于车外气压而得名。下列处于负压状态的是(   )
    A、吹足气的气球 B、高空飞行中的飞机机舱 C、吸饮料过程中的吸管 D、漏气的足球
  • 20. 3月22日是 “世界水日”,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我国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B、为了节约用水,提倡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C、大量开采地下水缓解资源紧缺 D、家庭洗菜、淘米水用来浇花

二、填空题(1空1分;共44分)

  • 21. 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青藏高原时,往往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 , 大气压强 , 空气比较稀薄所造成。
  • 22. 如图所示,写出从图中可获得的两条信息 :

    (1)、
    (2)、
  • 23. 水和溶液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甲,小柯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B中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同学们补充了C实验,他们想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图乙为电解水的装置,电池的左端为极,通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 ,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3)、最近全县都在进行“污水零直排”工程改造。小雪同学从池塘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①将水样静置,用图丙装置进行过滤,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以除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作用,此过程为变化。

    ③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下列做法有益的是(填字母)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提倡使用节水器具

    C.园林浇灌用滴灌、喷灌

    (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硝酸铵,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会(填“升高”或“降低”“不变”)
  • 24. 如图所示,塑料杯中灌满水,用一张纸覆盖杯口并压紧,然后将杯悬空倒置,杯中的水和纸都不会落下,是因为的作用。若此时在杯底用针扎一小孔,观察到的现象是(填“水会洒落”、“水不会洒落”或“水会从小孔喷出”)。

  • 25. 如图,将两个同样形状的长方体分别水平与竖直放置在盛水的容器中,则两个长方体所受到的上、下压强差 , 浮力(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 26. 下图是配置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

    (1)、计算需要氯化钠g。称量氯化钠时若指针偏左,应进行的操作是
    (2)、配置氯化钠溶液的正确顺序是(填序号)。
    (3)、配制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 27. 小宛暑假乘飞机旅行,起飞时,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在飞机上升的过程中,他感到耳朵有点疼,这是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气压逐渐。一段时间后,突然,窗外阳光明媚,天碧蓝碧蓝的,白云竟都在他的脚下,看上去像无际的雪原!这时,舱内屏幕显示:高度10800米。地面阴雨绵绵,高空却阳光灿烂,这是因为飞机进入了(选填“对流层”或“平流层”或“中间层”)。生活中见到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选填“对流层或“平流层”或“中间层”)。
  • 28.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是水循环示意图,其中环节③表示的是;使水循 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
    (2)、如图乙所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检验D 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
  • 29. 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 , 所以热空气(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 30. 如图所示,体积为 1×10-3m3、材料相同的两个金属球,分别连接在弹簧的上端,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g取 10 N/kg)

    (1)、图甲装置内是水,静止时弹簧对球向上的弹力为 70 N,则该球的重力为N。
    (2)、图乙装置内装的是另外一种液体,静止时弹簧对球向上的弹力为72N,则该种液体的密度为kg/m3
  • 31. 如图是对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请回答:
    (1)、乙中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该固体物质在当时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3)、甲、乙、丙、丁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上 。
    (4)、给丁中的溶液升高温度时,固体逐渐消失,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
  • 32. 从一个装满液体的塑料壶往外到处液体时,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流出的液体时远时近,时断时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甚至还会撒出来溅到身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采用图(填甲或乙)的方式倾倒液体。

  • 33. 豆腐富含蛋白质,深受人们欢迎,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甲。

    (1)、图甲的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变化。
    (2)、大豆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图乙种子结构中的(填序号)
    (3)、将豆腐花压制成豆腐的过程就是将豆腐与其中的水分离,该过程与图丙中哪一个实验相同? (填序号)
  • 34. 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处于迎风坡的是地,处于背风坡的是地。
    (2)、通常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3)、登山时,某同学所处的位置海拔是720米,气温是28.8℃ ;若山顶的海拔是1520米,则该山顶的气温约为 ℃。

三、解答题(共2题;共7分)

  • 35. 现有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要使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15%。求: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多少克硝酸钠固体?(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 36. 如图甲所示是打捞船上的电动机和缆绳从水底竖直打捞一重为30000N的长方体物体,通过打捞船的吃水线变化测得,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10000N,如右图横坐标为打捞时间,纵坐标为打捞机对物体的拉力,如果被打捞的物体始终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g取10N/kg。求: 

               

    (1)、当重物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打捞船将(下沉、不变、上浮)。   
    (2)、图中X的值为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6分)

  • 37. 在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蒸馏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得到的蒸馏水在(填写仪器名称)中。
    (2)、在 a 中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   
  • 38. 小雨在“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重力:

    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

    C.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小桶中,同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F.整理实验器材。

    请根据小雨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

    (1)、指出小雨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
    (2)、在B步骤中对溢水杯中的水量有何要求?答:
    (3)、将橡皮从水面上方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使其逐渐浸入水中直至完全浸没,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答:
    (4)、若A、C、D三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 , 漏掉的实验操作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 , 那么当满足关系式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阿基米德原理就得到了验证。

五、综合说理题(共1题;共3分)

  • 39. 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夏季的湖面上,许多鱼会在水面上“吹气泡”甚至跃出水面,而冬季几乎没有。在夏季出现雷阵雨前,会有更多鱼会在水面处“吹气泡”,而在夏季的晴朗天,则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请你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