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10月联合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B、细胞中的蛋白质与核酸都具有运输、催化的功能 C、生长素、促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合成都发生在附着于内质网的核糖体上 D、线粒体外膜上具有运输葡萄糖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载体
  • 2. 近期,一曲“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将致幻毒菇毒蝇伞推向网络热搜,鹅膏蕈碱是毒蝇伞中所含有的主要致幻毒物之一,它是一种环状八肽。研究发现,鹅膏蕈碱能抑制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RNA聚合酶活性,使RNA合成受阻,蛋白质合成减少,但对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发挥作用的RNA聚合酶没有作用。关于鹅膏蕈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鹅膏蕈碱的化学结构中含有七个肽键 B、高温加热后的鹅膏蕈碱无法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C、用鹅膏蕈碱处理正常细胞后,线粒体功能会受到影响 D、鹅膏蕈碱可能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 3. 细胞中的蛋白质等分子会解离为A-和H +两种离子,H+被细胞膜上的H+泵泵出细胞外,使细胞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成为细胞积累正离子的主要动力。由于细胞内不扩散的负离子A-的吸引,溶液中某阳离子向细胞内扩散,最终膜两侧离子浓度不相等,但离子扩散速度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称为杜南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达到杜南平衡状态时细胞内外不会发生水分子的交换 B、杜南平衡积累离子是某阳离子顺电势梯度向细胞内扩散的结果 C、蛋白质解离出的H+被膜上H+泵泵出细胞外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D、在KCl溶液中扩散平衡时,细胞内的K+浓度小于细胞外的K+浓度
  • 4. 如图为 Simons 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脂筏是生物膜上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密、流动性较低的结构,由糖脂、磷脂和胆固醇以及特殊蛋白质(如某些跨膜蛋白质、酶等)组成,其面积可能占膜表面积的一半以上,与细胞识别、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B、在该脂筏模式图中,B 侧代表细胞膜的外表面,这一侧具有识别功能的重要物质 C、根据成分可知,脂筏可能与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有关,只能分布于细胞膜上 D、C 代表膜蛋白,其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 5.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A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曲线Ⅰ为在淀粉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淀粉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改变淀粉酶的含量可能使曲线Ⅱ的顶点上移 B、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曲线II的顶点不一定上移 C、这是一组对比实验,曲线Ⅰ和曲线Ⅱ都是实验组 D、化合物A可使曲线Ⅰ的反应的活化能升高
  • 6.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中仍含有大量的ATP未被释放出来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化学能和热能 C、ATP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ATP中的A与DNA中碱基A含义不同 D、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仍能产生丙酮酸、[H]和ATP
  • 7. 亚洲飞人苏炳添,新外号“SUPER  FAST”,关于其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时,葡萄糖中能量的主要去向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B、百米赛跑时,其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C、若用18O标记葡萄糖,在生成的水中检测不到18O D、肌细胞内的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转化形成
  • 8. 细胞增殖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具有周期性。细胞周期包含四个阶段:G1期(DNA复制前期)、S期(DNA复制期)、G2期(DNA复制后期)和M期(分裂期)。细胞周期同步化是指借助特定方法使分裂细胞都停留在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的现象。高浓度的胸腺嘧啶核苷(TdR)双阻断法是常用的同步方法。TdR能可逆地抑制S期DNA合成,而不作用于其他细胞阶段的运转,最终导致细胞群被同步化。下图为研究人员利用TdR双阻断法使人宫颈癌细胞群同步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加入TdR,目的是所有处于S期的细胞立即被抑制,从而使未受TdR影响的细胞实现同步化 B、正常处理的目的是使S期的细胞重新进行后续过程,处理的时间应不能长于G1 C、据图推测,TdR双阻断法先后两次使用高浓度TdR处理,这两次处理的时间应均不短于G1+G2+M D、经过上述三次处理后,所有细胞都应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S期交界处,从而实现细胞周期的同步化。
  • 9.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雏形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模式。按照这一模式,科学家应从要解释的现象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再从这些原理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配子中遗传因子减半是孟德尔归纳出的解释性原理之一 B、“若对F1 (Dd) 测交,则子代显隐性状比例为1:1”是演绎得到的陈述 C、DNA复制方式的确定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也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 10.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种子的甜与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用甜玉米种子(甲)和非甜玉米种子(乙)进行相关实验,实验一:甲、乙单独种植,甲的后代均为甜玉米,乙中1/2的后代岀现性状分离;实验二:等量的甲、乙间行种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实验一可知甜对非甜为显性 B、甲均为纯合子,乙均为杂合子 C、实验二的后代中甜玉米占25/64 D、实验二的乙植株所结种子均为非甜
  • 11. 分别用含有32P和14C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含32P或含14C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用32P或14C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暂保温,再进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32P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明显高于上清液 B、14C标记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 C、32P标记组,32P只存在于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 D、14C标记组,14C存在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
  • 12. 如图甲为某生物(XY型性别决定)的一对性染色体简图。①和②有一部分是同源区段(Ⅰ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区段(Ⅱ1和Ⅱ2片段)。乙图为该生物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①②可以代表人类性染色体简图 B、该动物种群中位于Ⅱ1和Ⅱ2片段上的基因均不存在等位基因 C、甲图中同源区段Ⅰ片段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与常染色体类似,因此遗传时与性别无关 D、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乙图中ABC肯定不属于Ⅱ2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
  • 13. 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A、由以上实验分析可知,当R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B、实验二某一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r,该植株形成的原因一定是亲本减数分裂Ⅰ异常 C、亲本黄色种子植株乙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ar D、实验二中F2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0/13
  • 14. 科学家在人体快速分裂的活细胞(如癌细胞)中发现了DNA的四螺旋结构,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解旋酶能打开该键)等作用力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四联体螺旋结构”是DNA单链螺旋而成的高级结构 B、该结构可能在DNA复制或转录过程中形成 C、该结构中(A+G)/(T+C)的值与DNA双螺旋中的比值相等且都等于1 D、该结构的发现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15. 基因最初转录形成的是核内不成熟的RNA(hnRNA),其在细胞核内经加工成为成熟的mRNA。甲、乙为小鼠的β-球蛋白基因(图中的实线为基因)分别与其hnRNA,mRNA的杂交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图中存在A、U碱基配对现象 B、hnRNA和mRNA之间杂交会出现较大比例的杂交带 C、hnRNA的生成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的参与 D、β-球蛋白基因中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 16. 自交不亲和是指两性花植物在雌、雄配子正常时,自交不能产生后代的特性,它由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SX(S1、S2…S15)基因控制(如图)。当花粉的Sx基因与母本有相同的Sx基因时,该花粉的精子就不能完成受精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基因S1、S2…S15互为等位基因 B、自然条件下,不存在Sx基因的纯合个体 C、基因型为S1S2和S2S4的亲本,正交和反交的子代基因型相同 D、具有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品系进行杂交实验时,母本无需去雄

二、多选题

  • 17. 下图1为某哺乳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中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有①⑥⑦⑧⑨⑩ B、若图1是具有分泌功能的卵巢细胞,则其光面内质网特别发达 C、图1中与图2的小窝蛋白形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①⑥⑩ D、图2中小窝的形成说明细胞膜上蛋白质均可以自由移动
  • 18. Rubisco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催化CO2固定的酶,但其也能催化O2与C5结合,形成C3和C2 , 导致光合效率下降。CO2与O2竞争性结合Rubisco的同一活性位点,因此提高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效率。蓝细菌具有CO2浓缩机制,如下图所示。为提高烟草的光合速率,向烟草内转入蓝细菌Rubisco的编码基因和羧化体外壳蛋白的编码基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注: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气体扩散

    A、据图分析,CO2通过细胞膜是顺浓度梯度的而通过光合片层膜是逆浓度梯度的 B、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既能促进CO2固定,又能抑制O2与C5结合,从而提高光合效率 C、若蓝细菌羧化体可在烟草中发挥作用并参与暗反应,应能利用高倍显微镜在转基因烟草细胞的叶绿体中观察到羧化体 D、理论上应再转入HCO3-和CO2转运蛋白基因并使其成功表达和发挥作用才能使转基因烟草的光合速率提高
  • 19. 图一为果蝇繁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图二为某异常果蝇染色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相应片段的交换 B、DE段染色体最主要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EF段对应减数分裂的时期是减数分裂II后期 C、经过阶段I、II、III最终产生的受精卵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受精过程中精卵结合具有随机性 D、若图二个体形成是由于图一中的阶段II异常导致,则具体过程是雌蝇减数分裂II后期,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X染色体未移向细胞两极,而进入同一卵细胞中
  • 20. 科学家研究发现,TATA box是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的一段DNA序列,位于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其碱基序列为TATAATAAT。RNA聚合酶与TATA box牢固结合之后才能开始转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TATA box被彻底水解后共得到6种小分子 B、TATA box上可能含有起始密码子 C、RNA聚合酶与TATA box结合后才催化核糖核苷酸链延3' 到5' 方向生成 D、该研究为人们主动“关闭”某个异常基因提供了思路

三、综合题

  • 21. 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蛋白质)和 ATP 合成酶重组到脂双层(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另外科学研究表明每个细菌内的ATP含量基本相同,可利用下图所示反应原理来检测样品中细菌数量。放线菌(原核生物)产生的寡霉素能够改变线粒体内膜上ATP合成酶的结构,从而阻断ATP的合成。

    反应原理:荧光素+ATP+O2———Mg2+—→氧化荧光素+AMP+PPi+H2O+荧光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ATP合成酶的功能来看,说明某些膜蛋白具有的功能
    (2)、H+的方式通过细菌紫膜质进入脂质体内部。图丙在停止光照后短时间内,脂质体(能/否)产生ATP,原因是
    (3)、利用图示反应原理来检测样品中细菌数量时,荧光强度与样品中细菌数量呈正相关,原因是
    (4)、寡霉素(能/否)用来抑制细菌细胞的繁殖,原因是
  • 22. 小麦体内只有一条固定CO2的途径-卡尔文循环,也称为C3途径;甘蔗除了具有C3途径外,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即C4途径。比较甘蔗和小麦的叶片结构发现,小麦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在叶肉细胞叶绿体中完成。而甘蔗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基粒发达,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无基粒。甘蔗细胞暗反应中CO2固定过程如下图所示,能有效利用较低浓度的CO2

    (1)、甘蔗光反应的场所是中的叶绿体,暗反应过程中CO2的受体有 , 有机物的形成场所是在中。
    (2)、干旱环境小麦光合作用速率比甘蔗(大/小),原因是
    (3)、1963年,Jagendorf等科学家通过酸碱磷酸化实验证实了光反应过程中ATP的产生机理。现有某研究小组利用甘蔗叶肉细胞离体的叶绿体作实验材料模拟了酸碱磷酸化实验:在黑暗条件下将离体的叶肉细胞叶绿体放在pH为4的弱酸性溶液中,使类囊体膜腔内的pH下降至4,然后将叶绿体转移到pH为8的溶液中,并均分为两组:一组立即加入ADP和Pi,结果检测到有ATP生成;另一组待类囊体膜腔内外pH平衡后再加入ADP和Pi,结果检测不到有ATP生成。实验过程中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操作的目的是。研究小组采用小麦叶肉细胞离体的叶绿体作实验材料重复上述实验,结果两组实验均检测不到有ATP生成,原因是
  • 23.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如图为正常棉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部分时期显微图像以及“抑制剂X”处理后所引发的异常分裂现象。“抑制剂 X”处理可获得染色体消减的雄性假配子(如图中“☆”标注),该假配子可与正常的雌配子发生“假受精”,并发育为单倍体(染色体数记作 n)后代。

    一种二倍体棉花的 12 号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基因 G/g 和 N/n 分别控制有无腺体和有无短绒两对性状,育种者选用有腺体无短绒(ggNN)的父本和无腺体有短绒的母本(GGnn)进行杂交育种。回答下列问题:

    (1)、棉花花粉母细胞正常减数分裂Ⅱ后期以及减数分裂Ⅱ末期过程中,保证配子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的结构变化有    
    A、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 C、核仁重现,纺锤丝消失 D、形成细胞板,细胞一分为二
    (2)、图中异常后期Ⅱ的箭头所示为一些分离滞后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最终消减,没有进入配子的核中。由此可推断,该异常后期Ⅱ细胞最终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
    A、n B、0~n C、0~2n D、n~2n
    (3)、棉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在选取杂交所用的母本时,需要进行的处理是
    (4)、以该对亲本杂交为例,下列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

    ①父本的 g 和 N②母本的 G 和 n③父本的 N 和 N④母本的 n 和 n

    (5)、将上述亲本杂交获得的 F1进行自交。已知,经“抑制剂 X”的处理,F1产生的雄配子均为假配子,雌配子正常,获得的 F2有四种表型。由此推测          
    A、母本 12 号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换 B、G/g 和 N/n 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F2四种表型中有腺体无短绒和无腺体有短绒的个体占比较多 D、F2四种表型的比例为 1:1:1:1
  • 24. 研究发现,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难与模板链分离时,非模板链、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酶A是 , 参与过程③的RNA有
    (2)、若在mRNA的起始密码子之后插入3个核糖核苷酸(即增添3个碱基),合成的多肽链除在甲硫氨酸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由此说明
    (3)、R环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相等,原因是
    (4)、研究发现,原核细胞DNA复制速率和转录速率相差很大。如图所示,当DNA复制和转录同时进行时,如果转录形成R环,则DNA复制可能会被迫停止,这是由于
    (5)、研究发现,富含G的片段容易形成R环,原因是
  • 25.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