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平县第二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
1.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是商国周围的大小方国,其首领为侯、伯。商朝内外服之间没有建立隶属关系。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认为:“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据此判断,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不同是(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的实际控制 D、确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 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3.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皇帝制度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6.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裁撤行中书省,全国除南京直辖区外,分为十二个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不相统属,分别隶属于朝廷。这反映出明初( )A、废除了行省制度 B、削弱了六部权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方权力的扩大7.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8.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9. 西汉初期,诸侯管辖的土地面积超过了所有郡管辖的土地面积;到了西汉中期,郡管辖的土地面积则远远超过王国管辖的土地面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 )A、统治疆域迅速扩大 B、外患的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C、垦荒政策效果显著 D、地方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10. 明太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读书识字。但明宣宗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更是在宫中设内书堂(太监学习的处所)。这种变化的出现( )A、说明行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 B、使内阁首辅不再是百官之首 C、表明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力 D、反映了皇帝权力的极度膨胀11.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按此原则,美国联邦政府设立的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机构是( )①总统 ②国会 ③国王 ④最高法院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 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这表明英国( )A、社会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君主权力仍至高无上 C、议会逐渐掌握核心权力 D、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13. 18世纪中叶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不仅要求首相和内阁从议会下院多数党中产生,而且执政党必须依靠它在下院中的优势力量去行使权力。而反对党由于力量弱小难以否决和修改或拖延政府议案,只能借助议会讲坛行使批评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多数原则”已确立 B、下院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C、政党政治亟待完善 D、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14. 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说:(罗马)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说明( )A、罗马进入共和时期 B、屋大维为人狡诈 C、罗马曾实行民主政治 D、罗马君主制形成15.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由此可知《大宪章》( )A、使英国议会君主制确立 B、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力 C、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D、保障了封建主的特权16. 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共和制度并不适于法国 C、君主立宪更适合法国国情 D、保皇派和共和派斗争激烈17. “光荣革命”使英国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迭,避免了流血冲突。事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给国王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是指(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1787年宪法》18. 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危急,雅典人开始谴责伯里克利。伯里克利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里克利仍被废黜和罚款。这主要反映了( )A、伯里克利应该对决策失误负责 B、疫病影响到了雅典城邦的政治 C、废黜伯里克利维护了雅典民主 D、伯里克利与公民大会存在冲突19. 某同学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正确的是 ( )①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②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俄国完成近代工业化
③
美国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④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日本成为内阁制国家
A、① B、② C、③ D、④20. 伯里克利演讲时说:“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即便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很熟悉。”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公民参政意识强烈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民文化素养较高 D、民主运作方式透明21. 在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主阶级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工人阶级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但二者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意味着( )A、英国君主立宪制形同虚设 B、议会改革是英国势之必然 C、英国宪政体制弊端已暴露 D、工业革命使英国两极分化22.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 )A、确立共和制度 B、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实行民主政治23. 有人说1787年宪法是妥协的产物,那么这部宪法中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 )A、大小州之间的妥协 B、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C、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 D、政府与人民的妥协24. 1884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条款反映了( )A、君主派复辟活动的猖狂 B、共和派抱有政治侥幸心理 C、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D、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脆弱性2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26.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于(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宪法27. 以下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主权在民” B、总统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实行三权分立28. 1954年宪法指出:“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 )A、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B、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C、宣布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宣告了中国进入了多党派联合执政的新时期29. 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B、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30. 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人士的口号主要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在南京建立的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民族平等。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利于( )A、宣扬共和与维护统一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D、调动群众反清积极性31.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保障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权利3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规定:人民的身体非以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的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障财产及营业”“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人民有“请愿于议会”、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人民有依法“纳税”“服兵役”的义务。这些规定( )A、使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进一步具体化 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体现了政府与人民权力间的相互制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33.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所示(单位:%)。这反映出当时边区(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A、各阶级联合政府得以建立 B、政权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践行了分权制衡民主原则 D、受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影响3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出《宪法大纲》( )A、消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35.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36.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到:“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 )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7. 1942年10月,晋绥边区临时参议院开幕。参议员共145人,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以及工、农、兵、学、商等各界人士,也有满、回兄弟民族的代表。其中共产党员有47人,不及大会参议员的三分之一。这表明晋绥边区政府( )A、践行联合政府主张 B、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C、属于工农联盟政权 D、体现社会主义原则3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D、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39. 与唐朝相比,北宋科考取士方式已占主导,考中得意、落榜失意现象已成普遍。这种现象( )A、深化了儒释道三教合流 B、有利于科考制度的完善 C、促进了士商合流的产生 D、加速了门阀政治的瓦解40.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41.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42.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建立县制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奖励军功43.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 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44.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45.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6.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多数被废止主要原因都是( )A、遭到官僚地主的激烈抵制 B、加重了社会各阶层的负担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47.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48. 下列观点倾向于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49. 历史一次次给了清朝革新自强的机会,但它总是糟蹋机会。它最后的“糟蹋”是( )A、洋务运动的有限革新 B、镇压戊戌变法 C、虚情假意的预备立宪 D、与西方合作不够50.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51. 下表为明朝永乐九年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 )初考 再考 三考 最终等第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未予考核 称职 称职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平常 平常 未予考核 称职 平常 未予考核 平常 不称职 不称职 A、以考核作为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 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C、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的考核制 D、为掌握官吏真实情况实行考满制52. 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B、为官员选拔提供依据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53. 下表是西汉不同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变迁,这一变迁反映的实质是(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
增加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的权力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的权力
A、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B、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刺史制度日趋完善54. 有学者分析清康熙至宣统年间科举考试的915份朱墨卷中履历资料后发现,有占总数13.33%的122名贡生、举人和进士诞生于“五代之内均无功名”之家。这一分析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科举制( )A、全面选拔了诸多优秀人才 B、平民进入仕途的机会有限 C、受到在位皇帝的高度重视 D、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55.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了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A、以德才作为选官的标准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限制了官员世袭化的趋向 D、缓和了土地兼并现象56.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科举会试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此举旨在( )A、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B、避免科举徇私舞弊 C、促进北方文教发展 D、扩大统治基础57. 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因为它(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B、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58.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B、选官制度不受身份限制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 D、人才选拔机制渐趋开放59. 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 )A、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B、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C、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 D、相权严重威胁专制皇权60.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二、非选择题(61题8分,62题12分,63题20分,共40分)
-
6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须按朝代顺序列出),并说明演变的趋势。
6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材料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四: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材料五: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根据材料指出,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哪一种政治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6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据材料二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2)、材料二中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哪些理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