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一高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   )
    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
  • 2.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周平王对秦襄公画了个大饼,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即犬戎控制的土地赐给秦国,至秦昭襄王时,犬戎的头号强国义渠终被秦国消灭。这则史实可以说明(   )
    A、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易导致诸侯纷争 B、周对秦的分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周对秦的分封有利于疆域的扩大 D、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土崩瓦解
  • 3. 韩非子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由此可知,韩非子认为( )
    A、法治优于德治 B、德法兼用可治国 C、先遵法后重教 D、法治易产生暴政
  • 4.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5. 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 6.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 7.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中央与地方分权政治向上下等级从属文人政治转变 B、从特权贵族政治向民主平等政治转变 C、从宗族血缘政治向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转变 D、从集体劳作井田经济向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转变
  • 8.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   )
    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 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 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 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
  • 9. 汉初的政治统治呈现出“东西异制”的特点,西部为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东部为诸侯国,“从俗而治”。这一差异表明(   )
    A、汉代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巨大 B、汉初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C、文化习俗差异是东西异制的根源 D、战国时期西部改革更彻底
  • 10.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 11. 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这推动了(   )
    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 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 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 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 12. 902年,唐末藩镇割据林立,互相之间攻战不断;到了910年,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对这一历史变化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 13. 新华网《从“市管县"到“省管县”地方政府改革展现新图景》一文指出:我国宪法确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省县乡三级体制,而目前实行的却是四级体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在浙江开始试点,迄今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顺历史。阅读下表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实行郡县两级制

    两汉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下有县邑等;东汉形成“州—都—县”三级制

    隋朝

    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A、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14.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
    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 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 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 15. 唐代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写道:“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人仕路。”这主要反映了唐代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保证了平民利益 C、抑制了士族势力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16. 《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   )
    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劝之争愈演愈烈 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 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 D、唐朝三省之间存在相互牵制和监督
  • 17. 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当时(   )
    A、三教合一成为潮流 B、理学思想开始形成 C、儒学正统受到挑战 D、思想活跃体现多元
  • 18. 据下表可知,当时宋朝(   )

    建隆三年(962年)

    重置县尉,管辖节度使辖区内各县乡村治安及案件的审理。

    开宝三年(970年)

    尝试剥夺节度使等控制城内的职权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节度使等控制的城乡治安及诉讼权最终被收回。

    A、彻底废除了节度使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不复存在 C、出现了“三冗两积” D、夺取了节镇属县的完全控制权
  • 19. 宋代除了有正常的行政组织和相应的职能分工外,另有差遣制度,本司的长官未受差遣就不能管本司的事务,官职是用来领取俸禄和显示地位的名号,不一定享有实权,只有差遣才是行使职权的名分。这一举措(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打击了保守势力 D、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20. 两宋市舶条法规定,市舶司要对所有货物(外国贡物除外)先进行抽解,即从舶商货物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国家的税收。未经抽解,舶商不能私取货物。经过抽解后,政府还会强制购买部分或全部的货物,此举称为“博买”。这一制度(   )
    A、规范了贸易市场秩序 B、打破了抑商政策 C、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D、增加了财政收入
  • 21. 如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 22. 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 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 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 23. 在2009年伦敦20国金融峰会上,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认为:“又一个意识形态上帝失败了”。(西方)在过去30年间主导的政策和政治的各种假定,忽然间看上去像革命社会主义一样过时。材料中“意识形态上帝”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制度
  • 24. 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最终确立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在于赫鲁晓夫的改革
  • 25. 1954年,赫鲁晓夫决定在开荒地区新建大批国营农场,同时将经济困难的集体农庄改为国营农场。1958年决定大规模合并集体农庄,集体农庄数由1953年底的93256个合并到1958年底的69129个。这些措施(   )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突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束缚 D、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 26.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
    A、二十世纪世界的分裂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被摧毁 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 27. 下面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 28.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支持私立学校发展,改革高校助学金制度,实行学生贷款制度;实行住房私有化改革,在共有住房居住满一定年限的居民,可以按市场价值的30%—50%折扣购买其住房等,这些改革旨在(   )
    A、缩减社会福利 B、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加强政府干预 D、缓和英国社会矛盾
  • 29.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 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 30.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
    A、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B、原有的全球治理体制正在改变 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 D、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

    时间

    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其宣扬的途径以及作用。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设置,并非全盘新创,而基本上是整理、更革前代设施的产物。更革思路是在北宋初期的政治实践中逐步明朗化的,它清楚地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精神,同时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工更为明朗、责任更为集中。马端临《文献通考》曰:“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代文化得到相对普及,这种相对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是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完全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如理学不再仅仅是“理”“气”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另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清代沈垚就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当时士、商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不太分明。

    ——选编自张全明等《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北宋前期在中枢权力机构设置上这一“更革思路”的表现。用一句话指出实施这一“更革思路”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宋代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思想、文学方面的体现,并概述从宋代开始“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