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 2. “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 3. 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 4.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5. 图6 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 6. 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
    A、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D、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
  • 7. “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 8. 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 9.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 10. 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11. 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1925~1932年苏联经济(工业、农业)数据表

    单位:亿卢布

    A、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B、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D、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12. 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完成农业集体化 C、实现了工业化 D、发展模式僵化
  • 13. 如下图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 14. 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自龚勋《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槭制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同时国内农民和工人也大规模抵制经济政策。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

    ——摘编自《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