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2 物质分类及变化

试卷更新日期:2021-11-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工业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工业制玻璃 B、工业冶炼粗铜 C、工业制硝酸 D、工业制漂白粉
  • 2.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中: NH4+Mg2+BrSO42 B、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中: K+Al3+ClSO42 C、0.1mol/L I 的溶液中: H+Na+NH4+MnO4 D、0.1mol/L HCO3 的溶液中: K+Fe3+Ca2+ClO
  • 3. 铬铁矿的主要成分为 Fe(CrO2)2 ,还含有 Al2O3MgOSiO2 等杂质。工业上利用铬铁矿制备 K2Cr2O7 晶体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温氧化”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32 B、“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 Fe(OH)3Mg(OH)2 C、CO2pH 发生的化学反应仅有 2AlO2+CO2+3H2O=2Al(OH)3+CO32 D、试剂 X 可以为稀 H2SO4
  • 4. ABCDE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 AE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 AE 可形成离子化合物, D2E+ 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和为2。化学式为 BC 的化合物熔点高,可作超硬耐磨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 E>B>C>D>A B、BC 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C>B C、AD 可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 18e 微粒 D、EBA4 具有强还原性,与足量水反应时每产生 1mol 气体转移 2NA 个电子
  • 5. NiSO4 是制备磁性材料和催化剂的重要中间体。用含镍废料(主要成分为NiO,含有少量CuO、FeO和 SiO2 )制备 NiSO4 并回收金属资源的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滤渣l的成分为 SiO2 B、滤渣2的成分为中可能含S单质 C、“操作1”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D、第一步“酸溶”时可选用硝酸
  • 6. 下列利用海带提取单质碘的实验原理与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灼烧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浸泡液 C、用装置丙得到I2的CCl4溶液 D、用装置丁提纯粗碘
  • 7. 控制变量是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由下列实验现象一定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装置图

    现象

    右边试管产生气泡较快

    左边棉球变棕黄色,右边棉球变蓝色

    B中产生白色沉淀,C中溶液颜色褪去

    试管中液体变浑浊

    结论

    催化活性:Fe3+>Cu2+

    氧化性:Br2>I2

    硫酸亚铁铵分解的产物中除NH3外还含有SO3 和SO2

    非金属性:C>Si

    A、A   B、B   C、C   D、D
  • 8.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B、0.3 mol甲基所含电子数为2.1NA C、60 g乙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充分反应后断裂的C-O键数目为NA D、标准状况下,11.2 L NH3含有的质子数为0.5NA
  • 9. 下列关于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氯气的性质很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③久置的氯水漂白性增强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⑤除去Cl2中的HCl,可使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

    A、①②④⑤ B、②⑤ C、③⑤ D、①④⑤
  • 10. 金属钠着火时,能用来灭火的是(   )
    A、 B、湿抹布盖灭 C、二氧化碳气体 D、干沙
  • 11.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水含有NA个氧原子 B、12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NA C、常温常压下,22.4LO2中含有2NA个氧原子 D、4℃时9mL水和标准状况下11.2L氮气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二、多选题

  • 1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12L甲烷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0.2NA B、0.5mol熔融的 NaHSO4 中含有的离子数目为1.5NA C、5.6g铁粉与足量稀硝酸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3NA D、4.6g NO2N2O4 的混合气体中所含氮原子数目为0.1NA
  • 13. 黏土钒矿中,钒以+3、+4、+5价的化合物存在,还包括钾、镁和铝的硅酸盐,以及 SiO2Fe3O4 等。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可由黏土钒矿制备 NH4VO3

    该工艺条件下,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的pH如下表所示:

    金属离子

    Fe3+

    Fe2+

    Mg2+

    Al3+

    Mn2+

    开始沉淀pH

    1.9

    7.0

    8.9

    3.0

    8.1

    完全沉淀pH

    3.2

    9.0

    10.9

    4.7

    1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酸浸氧化”中,只有 VO+VO2+ 两种离子被氧化 B、随滤液②可除去的金属离子只有 K+Na+Mg2+ C、“沉淀转溶”得到滤渣③的主要成分是 Fe(OH)3 D、“调 pH=8.5 ”的目的是为了除去铝元素
  • 14. 高铁酸钾 (K2FeO4) 是一种环保、高效、多功能饮用水处理剂,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K2FeO4 作水处理剂时,既能杀菌消毒又能净化水 B、反应Ⅰ中尾气可用 FeCl2 溶液吸收再利用 C、反应Ⅱ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3 D、该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 Na2FeO4<K2FeO4
  • 15. 下列电离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HSO4(熔融)=Na++H++SO 42 B、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电路板:Cu+2Fe3+=Cu2++2Fe2+ C、过量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HCO 3 +OH-+Ca2+=CaCO3↓+H2O D、Na2O加入稀硫酸中:O2-+2H+=H2O
  • 16. 废水脱氮工艺中有一种方法是在废水中加入过量的NaClO使NH 4+ 完全转化为N2 , 该反应可表示为2NH 4+ +3ClO-=N2↑+3Cl-+2H++3H2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中每生成1molN2 , 转移3mol电子 B、还原性:NH 4+ <Cl- C、反应中NH 4+ 被氧化,ClO-被还原 D、经此法处理过的废水不可以直接排放
  • 17. 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被誉为“摩尔日"(MoleDay),这个时间的美式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6.02×1023相似。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O2作为氧化剂参与反应,得到的电子数一定为4NA B、46g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为3NA C、0.4mol/LNa2SO4溶液中所含Na+SO42- 总数为1.2NA D、标准状况下,18g水所占的体积小于22.4L
  • 18. 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 ℃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存,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如图所示转化反应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 19.

    侯氏制碱法是连续循环生产的过程,主要流程见图,有关该流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母液中含有大量的Na+、NH4+、Cl、CO32 B、通入NH3只是为了增加NH4+浓度 C、加入的Y物质为CO2 D、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补充水

三、填空题

  • 20. 取3支试管并标记甲、乙、丙,分别依次倒入H2SO4 , Na2SO4溶液,Na2CO3溶液,然后各加入几滴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写出加入稀盐酸后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21. 下面所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①氯化钾②乙醇③醋酸④氨气⑤蔗糖⑥硫化氢⑦硫酸氢钠⑧一水合氨⑨氯气⑩碳酸钡⑪铁

  • 22. 3molNH3与2molH2S所含氢原子的数目之比为;它们的质量之比为;在标准状况下,3molNH3的体积为L。
  • 23. (1)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何操作.

    ①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  , 后集中加热.

    ②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等)时,都要先   , 后点燃.

    ③H2还原CuO实验结束时,要先  , 后移去导气管.

    (2)要分离下列四组混合物:a.饱和食盐水与沙子  b.从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获得KNO3   c.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d.CCl4液体与甲苯液体的混合物(已知CCl4与甲苯互溶,沸点分别为76.75℃和110.6℃)

    ①分离a、b的操作分别为 、 

    ②上述四组分离时需使用酒精灯的有   和   (填序号).

    ③分离c时所使用仪器中有一种在其他组分分离时无需使用,这种仪器是 

  • 24. 有反应:4Zn+10HNO3(极稀过量)→4Zn(NO32+NH4NO3+3H2O
    (1)、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 , 被还原的元素是
    (2)、反应中HNO3的作用是(填序号)

    a.氧化剂    b.催化剂    c.脱水剂     d.酸

    (3)、若有0.1mol NH4NO3生成,转移电子 NA个.
    (4)、若有1mol HNO3参加反应,被还原的HNO3 mol.

四、实验探究题

  • 25. Cl2O 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在0℃时1体积水能溶解100体积以上的 Cl2O ,与有机物接触时爆炸。实验室将体积比为 12Cl2N2 通入 HgO 粉末中,发生反应: HgO+2Cl21825__HgCl2+Cl2O ,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已省略)。

    已知: Cl2O 的熔点为 116 ℃,沸点为 3.8 ℃; Cl2 的沸点为 34.6 ℃; NH3 的熔点为 77.8 ℃,沸点为 33.5

    请回答:

    (1)、装置B的名称为 , C、G中盛放的试剂分别为
    (2)、装置D的作用是
    (3)、装置F中液氨的作用是
    (4)、从实验安全考虑,指出这套装置存在的缺陷
    (5)、Cl2OClO2 均可作自来水消毒剂,且消毒时还原产物均为 Cl ,则 Cl2O 的氧化能力是等质量 ClO2倍(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6)、据报道, Cl2O 还可通过 Cl2 与足量的潮湿 Na2CO3 固体反应制得,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6. NaClO是生活中常用消毒剂,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NaClO溶液,并进行成分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NaClO的制备:

    该学习小组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省去),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C中溶液的 pH=12 ;已知:饱和NaClO溶液pH为11。

    仪器a的名称为 ,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C瓶溶液中c(ClO-)+c(Cl-)c(Na+) (填“>”、“<”或“=”)。
    (3)、装置B的作用为
    (4)、Ⅱ.测定NaCl的浓度:

    取C瓶溶液20.00mL于锥形瓶中,加入硫酸酸化,加入过量KI溶液,盖紧瓶塞并在暗处充分发生反应: ClO-+2I-+2H+=I2+Cl-+H2O 。用0.1000mol/L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该锥形瓶中的溶液,常选用作指示剂,当加入最后一滴Na2S2O3标准溶液时,其现象为 , 重复操作2~3次,Na2S2O3溶液的平均用量为20.00mL(已知: I2+2S2O32-=2I-+S4O62- )。计算C瓶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5)、若滴定结束时俯视滴定管读数,则测定的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将(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五、综合题

  • 27. 以天青石(主要成分为 SrSO4 ,还含有少量 CaCO3MgO 杂质)为原料生产具有光催化活性的钛酸锶 (SrTiO3) ,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氢氧化锶和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天青石与过量焦炭隔绝空气“焙烧”,该过程中 SrSO4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浸”时产生的有毒气体 H2S 可用 FeCl3 溶液吸收,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除杂”的方法是将溶液升温至95℃,同时加入 NaOH 溶液调节 pH 。经过“一系列操作”,包括: , 收滤液 , 即可得到 Sr(OH)28H2O 晶体。“滤渣”的成分为
    (4)、Sr(OH)28H2O 经“转化”、“共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草酸氧钛锶晶体 [SrHO(C2O4)24H2O] 。请简述洗涤的操作。草酸氧钛锶晶体经“煅烧”分解成钛酸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5)、光催化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利用钛酸锶光催化还原 CO2 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其质理如图2所示,写出铂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6)、天青石也可作为冶炼金属锶的原料。依据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锶的冶炼方法是___________。
    A、电解法 B、热分解法 C、热还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