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末测试试卷(历社部分)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1907年,英国外交家艾尔·克劳在其《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

    ①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②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③德国积极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④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写道:“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段话反映的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太平洋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3.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 缩小为“四人会议”,半年多时间里全体会议只开过 7 次。这说明巴黎和会(   )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被大国强权操纵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使各国矛盾激化
  • 4.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 5. 表 1可用于研究

    表1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建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二战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 D、欧美支持中国全民族抗战
  • 6.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解救英军   ②英法对德实行绥靖政策

    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 史料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长篇小说《辛德勒名单》 B、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C、二战经典影片《珍珠港》 D、当时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
  • 8. 近代四川一首民谣唱道:“自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引发戊戌变法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导致军阀混战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 9.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是日本生命线”的口号。1938 年 11 月,日本政府声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对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满蒙重要性意在为七七事变提供舆论基础 B、珍珠港事件后日本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C、口号暴露的侵略野心危及了德国在亚太的利益 D、日本侵略口号的演变过程折射战争进程的变化
  • 10.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评述的军事举措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二万五千里长征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千里挺进大别山

二、非选择题

  • 11. 深创剧痛的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既是求诸于“内”自强不息的目标,也是行乎于“外”奋力求生的产物。

    【材料一】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需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摘自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

    【材料三】

    国胜利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

    【材料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集中起来就是:实现了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开始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将新知识分子进行的这场革命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写作上文的历史背景。
    (3)、比较两幅地图,指出中国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并据此归纳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怎样的新道路。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2. 国共会谈回眸,折射两党关系历史沉浮。

    【材料一】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12.24)

    【材料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摘自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

    【材料三】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

    ——摘自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1945.9.20)

    (1)、【材料一】中“陕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济深对国民政府“讨伐令”的态度,并归纳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抗日态度的转变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再度“分手”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