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共60分)
-
1. 有专家指出,拯救老屋不能停留于粉墙刷漆“表面光”,而应该活态保护。外面修旧如旧,力图保留传统风貌。里面则要注重实用,既契合当地生活习俗,也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活态保护老屋是因为( )
①任何精神产品都要体现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②老屋所承载的文化既要有所继承、发扬,又要有所淘汰
③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传统文化的特征始终不变,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积极开展影视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电视剧国际合作合拍,打造“电视中国剧场”品牌,促进优秀电视剧和相关影视机构“走出去”。此举是基于( )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能提高我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
②电视剧“走出去”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世界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3.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帐,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②现代生活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③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④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变的精神品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 在2019年10月1日的阅兵仪式上有一个特殊的方阵-由21辆礼宾车组成的致敬方阵。 礼宾车上,是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100年前,老兵们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他们理应接受中华儿女的致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B、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创造力 C、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D、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 2017年春季教材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全国各地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确立“十四年抗战”有利于( )①学生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历史
②准确理解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③让抗战精神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④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6.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7. 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署名历史遗址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D、建筑越古老越有文化价值8. 《尚书》意为上古的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今天我们读《尚书》( )①要保护自身民族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可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
③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性阐释
④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关于传统习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习俗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应继承和发扬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影响体现了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传统习俗已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10. 新旧“二十四孝”内容的对比,说明( )①立足民族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不同时代对“孝”文化理解不同
③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价值观 B、民族文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爱国主义12.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自强不息,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伟大的奇迹,更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①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
②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 我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置身古镇中,你会着迷于它的文化气质,流连于它的宁静与安逸,体会到生活的诗和远方。对古镇文化遗产的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A、大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稳定性、文化创新与发展 B、传统文化、文明演进、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C、传统文化、文明演进、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保护 D、先进文化、文化发展、文化多元性、文化交流与传播14. 2021年1月10日是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这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中国人民警察节”的设立( )①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和广大人民对警察的深厚情感
②是对人民警察服务人民、积极履行职能的充分肯定
③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和时代使命感
④有利于更好打击犯罪,增强国家司法机关的震慑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 清华大学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中附赠推荐阅读的图书,希望清华学子能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把书籍作为自己不竭的精神源泉。清华大学提出上述希望是因为( )①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阅读书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养成阅读习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近平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 )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这不仅为文化创造提供了多彩多姿的鲜活素材,也为文化新形式、新样态和新业态的产生提供了广阔厚实的肥沃土壤。上述材料表明( )A、文化引导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推动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18. 2017年12月6日,联合国2017“地球卫士奖”揭晓,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奖。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行动铸就了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是( )①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
②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③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
④对伟大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和生动诠释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9. 2020年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一经播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人生第一次》用细腻的表达方式和温暖的讲述视角,以点带面,用一组全景、真实、立体的人物群像记录中国百姓的生活观念和生存哲学,记录时代变迁,向平凡致敬。材料表明( )A、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源泉 B、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C、优秀文化总是能如实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 D、创新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形式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20.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继续飞向月球。中国航天人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他们身上折射出( )①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达到最高峰
②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③深厚的爱国情怀,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人全面发展
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1.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以各种形式扫墓祭祖。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材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文化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 黄河不仅是条地理之河, 更是条文明之河、精神之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凝聚时代力量,提供精神源泉。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条文明之河(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人们的文化需求
③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挺起中华文化自信的脊梁
④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 吟诗歌、品美酒、论古今……为期一个半月的“诗仙太白·2020年中国诗酒文化节”落下帷幕。2020中国诗酒文化节自今年9月9日开幕至此,系列活动以“诗意重庆·快意人生”为主题,紧紧围绕“一座城、一首诗、一瓶酒”娓娓道来。该活动的举办( )①开阔人们的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②营造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素质
③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④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助推诗酒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4. 一口普通话走天下;但一回到家,说起方言还是格外亲切。目前,我国一些方言日渐式微,承载的地方传统文化也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濒危语言的保护上升为国家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注重方言传承是因为其( )①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②是少数民族语言,具有民族特色
③在促进不同地区沟通方面不可替代 ④丰富多彩,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5. 2020年6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对习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律文化的创新立足于汲取各种有益的文化成果
②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决定了民法典的制定
③民法典编纂是一个对传统法律文化先继承后发展的过程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6.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家训作为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不仅会内化为个人一生的教养与原则,也在社会伦理政治秩序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家训( )①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7.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表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这里强调了在对待各种文明时,我们要善于( )①尊重美,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②欣赏美,做到相互融合、消除差异
③鉴别美,做到去伪存真、去劣存优④追求美,做到包容互鉴、创新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8. 辕饰是一种车饰,装饰在车辕上,既是出于美观的需要,更是出行时吉祥的祝愿。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青铜辕饰(如右图),为战国时期魏国饰物,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这件青铜辕饰呈马首形,双目圆睁,竖耳,其头部、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云纹、纹斜线纹,制作精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由此可见,这件辕饰( )①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和科技成就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和物质载体
③从侧面展现了战国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④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9. 观察下图中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交礼仪,我们可以得知( )注:碰肘礼是非洲发生埃博拉疫情后,为了预防病毒传染而由中国援非医疗队发明的,现已在全世界流行。
①共同的社会实践可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
②碰肘礼的流行意味着不同文化可以走向统一
③不同的社交礼仪折射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不同社交礼仪的出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 《论语》在法国知音众多。1687年法国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为促进东西方交流提供了载体。《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曾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哲学思想给予启发。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透露自己始终把《论语》摆放在床头柜上。这说明( )①《论语》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②东西交流丰富了《论语》的思想内涵
③文化传播提升了《论语》的影响力
④《论语》思想在借鉴融合中得到西方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5分,共40分)
-
31.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扶贫攻坚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1)、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哪几种精神?(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目前全国各地都正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迎国庆系列活动,各地围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各界代表人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成为国庆节的一道道风景。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过于强调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命运,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行性。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救亡图存是一个历史概念,所以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没有开展的必要。
(1)、联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十里窑场不夜天,精比琢玉耀州瓷。”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耀州瓷是北方青瓷代表,曾沿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
1961年,23岁的禚振西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自此坚守耀州窑50多年。她自费到全国100多个耀州窑系及其他窑址考察,拍摄了三百多万张陶瓷照片;赴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讲学超百余次,培养了无数会发掘、绘图、编写报告的学生;出版了《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等数十本系列大型考古报告,成为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如今,83岁的她表示:“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此生都念念不忘。我愿燃尽余生,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给耀州窑一个准确的定位。”
有人认为禚振西终身与瓷片、古窑为伍,生活缺乏诗意,其意义不大。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评价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