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能力提升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25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做法中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A、建隔音墙 B、射击时戴耳罩 C、睡觉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模式 D、上课时关上教室的门窗2. 甲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256Hz,乙音叉发声时每分钟振动12000次,则( )A、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更高 B、甲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更低 C、甲音叉发声时振幅更小 D、甲音叉发声时振幅更大3. 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前来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B、马踏在地面上时能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4. 疫情期间居家线上学习时,小明打开直播软件,没看到老师仅凭声音就知道哪位老师在上课,主要是因为不同人说话声音的(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5. 下列实验活动,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一台正在发声的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 C、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 D、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6. 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 )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C、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7. 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 C、a瓶的音调最低 D、d瓶的音调最低8.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C、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D、增大琴弦拨动力度会增大振动频率9.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10. 用筷子和湿碎布做一个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一个“哨子”,吹哨时( )A、空气柱振动发声 B、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发生改变 C、改变吹哨的力度,音调发生改变 D、换不同的人吹哨,音色发生改变1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B、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旁植树等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C、航天员在飞船内或飞船外工作时,只能利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 D、可以利用超声波预测地震、侦测台风等12. 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A、 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 B、 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 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 D、 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
二、填空题
-
13. 图甲是一种手工乐器,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 “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由筒内空气产生的,通过传入人耳,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14. 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形可知的响度大,音调高。15. 2020年5月18日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地震观测站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医院里还会利用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16. 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处减弱噪声。17. 如图所示,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看到,乙实验看到(两空均选填“能”或“不能”),由此分析可知,我们(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18.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6.8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能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三、实验探究题
-
19.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 , 并由此推理可知:。20.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5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60
0.7
B
钢
1.0
C
钢
80
1.2
D
尼龙丝
80
1.2
E
尼龙丝
100
1.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择编号为A、B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格中缺少的数据应为。(4)、本探究实验中的研究方法是:。21. 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填“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隔声性能好一点;(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减弱噪声;(5)、以上材料隔音最好的为。四、计算题
-
22.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算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一辆汽车的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6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1s,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汽车行驶速度不变。求:(1)、超声波信号(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2)、第一次超声波信号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3)、汽车的行驶速度。23. 一辆汽车在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s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根据所给的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24. 蝙蝠可以发出和接收超声波并由此确定猎物的位置。科学家根据这个发明了声呐。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假设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1)、在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时,声呐发出超声波后6s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则该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2)、若探测船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声呐向前发出的超声波信号遇到暗礁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则接收到信号时暗礁到船的距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