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 分离定律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20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孟德尔利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得出分离定律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发现的问题是F1都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F2出现两种性状 B、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演绎”是对F1进行测交,预测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D、为验证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2. 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让某雄蝇与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蝇杂交,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判断错误的是( )A、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推测长翅是显性性状 B、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相同,推测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不同,推测该性状可能由两对基因控制 D、若亲代雌雄果蝇表型不同,推测该子代截翅个体可能为杂合子3. 果蝇的生物钟分为有节律和无节律,二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一群有节律的果蝇;与另一群有节律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代果蝇中有节律与无节律的比例约为3:1。据此不能得出的是( )A、有节律为显性性状 B、上述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亲代雌蝇为杂合子 D、上述杂交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4. 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B、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C、抗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5. 已知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是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让某一种群内的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发现F1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为24:1。在F1中,除去黑身果蝇,然后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F2中灰身与黑身的比例是( )A、15:1 B、24:1 C、35:1 D、48:16. 下列不属于杂合子的特点是( )A、含有等位基因 B、一定产生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C、由两个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而成 D、自交后代有纯合子和杂合子7. 下列有关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总结了遗传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和归纳法 B、由于不完全归纳法存在着例外的可能,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可信 C、稳定性同位素不可以用来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D、对比实验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所以实验中不存在对照8. 利用动物或植物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时,下列各项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是( )A、控制某遗传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数量 B、实验时能获得的子代个体数量 C、所选遗传性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 D、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9.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性状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10. 某二倍体植物茎上有刺,其刺的长短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E、e+、e-)控制,其中E和e+都决定长刺,e-决定短刺;E相对于e+、e-均为显性,e+相对于e-为显性。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遗传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亲本组合
子代
表现型
比例
实验甲
长刺×长刺
长刺:短刺
3:1
实验乙
长刺×短刺
长刺:短刺
1:1
A、该植物与长刺相关的基因型共有4种 B、实验甲中两个长刺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Ee-、Ee- C、实验乙中亲本长刺与子代长刺的基因型相同 D、若用e-e-与待测长刺植株杂交,则可以判断出的基因型是EE、e+e+11. 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和白色,分别受等位基因E和e控制。已知含e基因的雄配子存活率为1/3,则基因型为Ee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A、紫花:白花=3: 1 B、紫花:白花=8: 1 C、紫花:白花=15: 1 D、紫花:白花=7: 112. 某种小鼠(2n=22)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毛基因D对褐毛基因d为完全显性。正常小鼠因多一条染色体会形成三体,能存活也能繁殖后代。假定三体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会发生配对联会并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下列关于利用正常褐毛雄鼠检测黑毛三体雄鼠基因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对该三体雄鼠的基因型进行检测鉴定 B、若后代小鼠中黑毛:褐毛=5:1,则三体雄鼠的基因型是DDd C、若后代小鼠中黑毛:褐毛=1:2,则三体雄鼠的基因型是Ddd D、三体雄鼠染色体数量增加提高了基因表达水平,属于有利变异13. 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A和a控制)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和某些个体基因带谱(只显示基因种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带谱中的左侧条带表示正常基因,右侧条带表示致病基因 B、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3号个体与5号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5/9 D、若5号个体与某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婚,后代患病概率为1/414. 二倍体高等植物剪秋罗雌雄异株,叶型有宽叶、窄叶两种,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下列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剪秋罗种群中叶型的基因型有5种 B、两株宽叶剪秋罗杂交,子代中窄叶雄株的比例为1/4 C、宽叶剪秋罗和窄叶植株杂交,后代雌株全部为宽叶 D、剪秋罗种群个体自由交配,后代窄叶植株全部为雄性二、填空题
-
15.
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基因用D、d表示)
(1)豌豆是 授粉植物,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操作①叫做 ,操作②后需套袋,其目的是 .
(3)若图中杂交后代F1全是高茎,则F1基因型是 .
(4)让F1进行自交,F2会发生 现象.F2显性性状中杂合子占 .
16. 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 .
(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遗传因子组成 .
(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 .若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 ,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
A.纯种黑牛 B.杂种黑牛 C.棕色牛 D.以上都不对
(4)若用X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产生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如果子牛中10头黑色,10头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X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 .
三、实验探究题
-
17. 野生型绛花三叶草为两性花,雌雄蕊均能正常发育。某课题组从培养的绛花三叶草中分离出
发生隐性突变的甲、乙两种雄性不育单基因突变体。该课题组为研究这两种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设计了以下两种杂交方案:
方案1:突变体甲×突变体乙→F1 ,观察并统计F1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方案2:突变体甲×野生型→F1甲 , 突变体乙×野生型→F1乙 ,F1甲 ×F1乙 →F2 ,观察并统计F2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
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 1(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2)、若方案 2 的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 , 则这两种突变体由同一基因突变所致。(3)、若已确定这两种突变体是有不同基因突变所致,(填“能”或“不能”)依据F2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确定不同的突变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4)、若已确定这两种突变体是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突变所致,F1甲与 F1乙 杂交时,(填“可能”或“不可能”)由交叉互换而导致子代出现雄性不育植株。18. 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用野生型(纯合子)果蝇(截毛雌果蝇、刚毛雄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果蝇的性染色体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刚毛、截毛基因在结构上的区别是。刚毛和截毛中显性性状是。
(2)、能否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填“能”或“否”),原因是。(3)、研究人员进一步统计了F2中果蝇的性别,发现截毛果蝇全为雌性。结合图2,对解释此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4)、研究人员欲证明控制刚毛/截毛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而非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野生型刚毛、截毛的雌雄果蝇材料,请设计杂交实验(可杂交两次),并预期实验结果。杂交实验: ,
统计相应子代的表现型(包括性别)及比例;
预期结果:。
19. 某二倍体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基因 A、a 控制有绒毛和无绒毛这对相对性状,基因 B、b控制白花和红花这对相对性状,已知基因 B、b位于常染色体上。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红花为突变性状,研究发现,某红花植株的出现是由于一条常染色体 DNA中插入了 3对碱基所致,则红花性状为 (填“显性”或“隐性”)突变性状;(2)、该实验小组让雌性无绒毛植株与雄性有绒毛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无绒毛,F1雌、雄植株相互杂交,F2中无绒毛植株与有绒毛植株的比例为 3 ∶1,据此结果( 已知控制有绒毛和无绒毛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同源区段) (填“能”或“不能”)确定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X 染色体上, 原因是: ;(3)、现有均为纯合的无绒毛红花、有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雌雄植株若干,若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在满足上述(1)(2)的基础上, 现欲确定基因 A、a与 B、b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即遗传是否符合定律,请利用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思路:让表现型为的雌雄植株相互交配,得到 F1 , F1随机传粉得到 F2 ,统计 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记录。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不考虑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①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基因 A、a与 B、b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当 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则基因 A 和 b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 和 B 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
(4)、在满足上述(1)(2)的基础上,该实验小组又用一株无绒毛红花雌株与一株有绒毛白花雄株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 , F1雌雄株相互交配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无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无绒毛红花♂∶无绒毛白花♂∶有绒毛红花♂∶有绒毛白花♂=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2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实验方案
预期结果
I.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II.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III.转基因玉米自交
IV.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 , 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