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平果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2.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上定居的生活。在如图干栏式房屋居住的原始居民生活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3. 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4.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此公”的主要功绩是( )A、发明翻车 B、推广牛耕 C、修建灵渠 D、修建都江堰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在商鞅变法中直接给农民带来红利的措施是(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C、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D、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6. 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7. “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推恩令”的颁布 C、盐铁官营、专卖的实施 D、张骞通西域的成果8.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各国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其中的“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代,丝绸之路是( )A、郑和下西洋的主要通道 B、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C、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D、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9. 蔡伦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A、发明“麻沸散” B、发明印刷术 C、改进造纸术 D、写成《伤寒杂病论》10. 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11.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A、贵族道德败坏 B、平民富足 C、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经济发达12.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造成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长期战乱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南方经济发达13. “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14.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15.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综合题
-
16.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材料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是谁?为了巩固统一,他首创的哪一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说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说说这一措施对国家的统一起到怎样的作用?(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曹操有何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志向,他做了哪些努力?(4)、综合以上所学,联系当今的“暴力乱港”事件,请你谈谈青少年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应该始终秉持什么态度?17.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流,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出秦汉时期“阶段性的友好”“阶段性的战争”的事例各一例。(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并根据材料说出孝文帝改革的目的。(3)、根据材料三说出魏晋以来的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二及材料三,分析归纳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这一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8. 了解历史名人,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 风土人情,收集历史资料。他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用十多年的时 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习笔法,每日临书不辍,终身练笔不止,用池中水蘸笔习字,染黑了一池水。尔后,他遍访名川大山,学习各家书法,并领悟到博采众长之后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讲求书法有己意,从此创出自家体。
——《王羲之的魏晋风度与书法境界》
材料三 我搜集经传书籍,援引民间歌谣;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哪一历史巨著?根据材料说说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巨著?(2)、材料二中的王羲之是哪一时期的书法家?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代表作品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我”撰写了哪一农业科学技术著作?这部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什么精神?(4)、通过以上学习,他们的成功给予你怎样的启示?(至少说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