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中考物理复习卷 13 光学实验探究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18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实验器材有:可旋转的光屏(如图甲所示,光屏的A、B两部分均可绕轴ON旋转)、平面镜和激光电筒。如图乙所示,将光屏立放在水平放置的镜面上,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沿光屏A入射到O点。

    (1)、实验中,光屏A是用来呈现光线的,为了观察到完整的光路,光屏B需旋转到图乙中的位置(填序号);
    (2)、旋转光屏A到位置1时,也同时需要旋转光屏B到位置3才能观察到完整光路,通过以上操作过程可知,要观察完整的光路,光屏A、B两部分旋转后要处于
    (3)、记录多次实验光路,进一步研究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转轴ON对称,这条过入射点并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 , 根据这条线便可以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 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附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1)、让一束光沿着E板从A点射到镜面的O点,由于光在E板发生反射(选填“镜面”或“漫”),从光屏前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E板上光线AO的径迹。
    (2)、让一束光沿着E板从A点射到镜面的O点,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光反射时,
    (3)、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 3. 某同学用身边的器材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操作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竖立一透明玻璃板,在白纸上沿透明玻璃板画一条直线;

    ②取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盖a、b,盖的边缘涂上印泥,在玻璃板一侧放置瓶盖a且用力按一下,观察a在玻璃板中的像。手持瓶盖b移至与a像重合。稍用力按下b记录a像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a的位置,重复步骤②,白纸上得到对应的物、像痕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过程中玻璃板底边必须与所画直线重合 B、实验过程中玻璃板底边与直线平行即可 C、玻璃板必须垂直纸面 D、玻璃板可适当倾料 E、应选用较厚的玻璃板
    (2)、若不使用直尺和三角板,要验证物、像是否对称,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4.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小莉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可绕ON转动。

    (1)、实验前,应将纸板放置于平面镜上。一束光EO贴着纸板A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OF沿时针方向转动;
    (2)、某时刻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其反射角等于
    (3)、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束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
    (4)、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入射光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 5.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i

    30°

    45°

    60°

    反射角 r

    30°

    45°

    60°

    (1)、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入射到O点,观察反射光。实验中,从不同方向都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是因为光在纸板F上发生了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3)、将纸板F按照图乙所示的方式偏折,则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 6.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如图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选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该像(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 7. 如图所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

    (1)、实验时,应先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和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中所示时,在光屏上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选填“投影仪”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 8. 某同学探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光具座上的刻度尺范围是0~ 80cm )、两个焦距均为 10cm 而口径大小不同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

    (1)、选择口径(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做实验比较好;
    (2)、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上;
    (3)、实验中,该同学判断烛焰的像是实像,证据是;他判断烛焰的像是倒立的,那么像是图乙中的(选填“A”、“B”或“C”);
    (4)、收集的实验信息如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实验次数

    物距 u/cm

    像的虚实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距 v/cm

    1

    25.00

    实像

    倒立

    缩小

    16.67

    2

    30.00

    实像

    倒立

    缩小

    15.00

    3

    35.00

    实像

    倒立

    缩小

    14.00

    分析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5)、从实验中发现,当物距逐渐变大时,像距逐渐变小。该同学利用本实验器材进一步探究“物距大于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预设的物距分别为 25cm30cm35cm40cm45cm50cm ,按照这些预设值进行实验,对应的数据能否收集全,请说明理由:
  • 9. 小伟让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到光通过透镜后会聚在光屏的点F上(如图甲),这个点离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10.0cm,小伟想用光路图记录这一现象,请帮他在甲图中把光路图补充完整;小伟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中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把这个凸透镜固定在零刻度线的位置不动,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实像,他把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把光屏向移动,光屏上才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

  • 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

    (1)、小聪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如图1所示,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离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如图2所示图像,由图可知,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为2min,对应的s为 cm,此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f;
    (2)、当透镜与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仅将题(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将蜡烛移至如图3所示位置,可以透过凸透镜看到烛焰所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
    (5)、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制成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 11. 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2)、小华为了准确的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找到了平行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
    (4)、若保持图乙中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小华将蜡烛移动到15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果把凸透镜看成人的眼睛,光屏看成视网膜,则此时成像情况相当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原因。
  • 1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cm 刻度线处,移动蜡烛,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将近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当位置,此时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取走镜片,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屏移至__________(选填“A”、“B”或“C”)范围内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A、50~65cm B、65~80cm C、80cm 以外
    (4)、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适当调节光屏,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常见的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 13. 某同学用蜡蚀、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器材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1)、该实验需要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只需把光屏向移动,会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实验过程中,飞来一只小昆虫落在凸透镜上,光屏上(填“会”或“不会”)出现小昆虫的像。
  • 14.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装置。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移动点燃的蜡烛,多做几次实验。

    (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是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某同学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发现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实验中把蜡烛A远离玻璃板看到的像会远离,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要确认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进一步操作是
  • 15.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实验时应在蜡烛(选填“A ”或“B”)一侧观察蜡烛 A 的像;如果将竖立的玻璃板沿图中虚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A的像相对于桌面(选填“向左”、“向右”或“不发生”)移动。
  • 16. 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的位置;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的像,如图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 17. 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同学们选用(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将一支蜡烛点燃,放在距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将另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与前面那支蜡烛相距cm,才能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同学们经多次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到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用两个最合适的字描述)。
  • 18. 同学们选取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使他们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小光同学选取焦距为f1=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放在图甲位置,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生活中(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工作的;
    (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更换焦距为f2=5cm的凸透镜,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选填“左”或“右")侧移动;
    (4)、小焦同学发现,在(3)的基础上,不移动光屏,将自己的眼镜放到凸透镜前,如图乙,光屏上也能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有(选填 “会聚”或“发散”)作用。
  • 19. 同学们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影响凸透镜成像虚实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1)、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2)、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通过确定光的会聚点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小丁和小刚测量相同透镜的焦距,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经对比发现两人使用的手电筒略有不同(如图乙),则使用手电筒 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小刚使用的应该是手电筒
    (3)、正确测出焦距f后,点燃蜡烛继续实验。发现当物距u<f时,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但直接用眼睛透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当u=f时,(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当u>f时,光屏上能出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同学们分析得出结论:像的虚实由u和f的大小关系决定。
  • 20.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1)、从左到右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把光屏移至适当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
  • 21. 如图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
    (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①如图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②如图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

    (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
  • 22. 如图所示,某小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 23.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图如图所示。

    (1)、在桌面上铺一张坐标纸,纸上竖立一块(选填“5mm”或“2mm”)厚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去承接这个像,发现白纸上找不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3)、比较蜡烛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格子数,并记录下来,移动蜡烛A,重复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24. 小明对如图甲所示的投影仪产生了兴趣,了解到投影仪主要由一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和靠近镜头的液晶元件(相当于投影片)组成。于是利用蜡烛(S为烛焰中心)、焦距f=10cm的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探究屏幕上成放大像时物距应满足的条件。

    (1)、正确安装和调整器材后,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贴近透镜的位置向焦点移动,同时移动光屏,光屏上一直出现的是(填“光斑”或“像”)。
    (2)、请在图乙中画出光线SP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继续将蜡烛从焦点位置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移动光屏发现

    ①光屏上烛焰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从30cm刻度线处开始,光屏上不再出现放大的像。

    (4)、通过实验得出,屏幕上成放大的像时,物距u应满足(填“u<f”、“f<u<2f”或“u>2f”)。
  • 2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1)、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将蜡烛移到10cm刻度线处,烛焰所成的像是(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该原理工作。
    (3)、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的镜片是(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可用于矫正(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4)、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需要(填“向上”或“向下”)移动光屏。
  • 26.               

    (1)、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小亮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3)、小亮在某次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未点燃的蜡烛a′发现无论怎样在水平面上移动,都不能使蜡烛a与蜡烛a′的像重合。接下来应该
  • 27. 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纸板A、B的作用是(写出一条即可);
    (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发现反射光线沿方向射出;
    (3)、实验结束后,小明想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装置如图乙,却发现点燃蜡烛A,在平面镜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根本无法透过平面镜看到蜡烛B。小明可用代替平面镜,让实验顺利完成;
    (4)、实验结束时,小华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如图丙。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 28.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操作如下:

    (1)、实验前,小明调节、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如甲图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等大的实像,小明计算出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cm。
    (3)、把蜡烛移到 25cm 刻度线处,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以得到倒立的、的实像(选填  “放大”或“缩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4)、乙图中,能够观察到烛焰所成的虚像的是(选填“A”或“B”)。
  • 29.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平面镜M的上方竖直放置一块附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1)、让一束光沿着E板射到镜面的O点,由于光在E板发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从光屏前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E板上光线AO的径迹;
    (2)、转动F板,当它与E板共面时,F板上可找到反射光找OB,它与入射光线AO分别位于两侧,这时将F板向前或后折,在F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下表记录了光做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反射角入射角(填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若一束光以70°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则对应的反射角为度。

  • 30.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60°

    6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他们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选填“A”或“B”);
    A、让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B、让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2)、根据上表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3)、若将一束光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 31. 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根据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 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 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 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 (选填 “向上”或“向下”)移动, 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 点所成像的性 质与眼睛的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 眼 (选填“近视"或“远视”)。
  • 32. 如图甲所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有它的像。

    (1)、再拿一只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目的是。实验中,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2)、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同学们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即可);
    (3)、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 承接到蜡烛的像。
  • 33.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而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转,如图1所示。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激光笔和铅笔。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的操作是:
    (3)、使光束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数据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
    (4)、如图2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90°,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 34. 某同学利用焦距为y1的凸透镜做了三次实验,透镜、蜡烛、光屏所在位置以及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情况如图所示。

         

    (1)、由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知:随着物距的不断变小,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2)、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只将凸透镜换为焦距为f1的凸透镜(f1< y1),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侧移动。
  • 3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经调整,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1)、保持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变,为了在光屏上得到等大的烛焰像,除移动蜡烛外,光屏应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当在光屏上得到等大的烛焰像时,物和像之间的距离为44cm,该透镜的焦距为cm;
    (2)、一同学用图乙所示的LED光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这样改进的优点是(写出一条即可)。
  • 36. 雪灵儿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下:

    (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倒扣的烧杯中(如图甲),杯中有烟雾,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如图乙),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选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
    (3)、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丙)放在离凸透镜6cm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丁中的(请填序号)。
  • 37. 小明用同一光源做了下几个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在探究凸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如图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应向(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调好后,发现光屏上的像与光源等大,则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2:如果利用实验1的装置,光源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带小孔的光板,若还想承接与光源等大的像,光屏应该(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相比(选填“较亮”、“较暗”或“一样亮”);
    (3)、实验3:如果利用实验1的装置,光源及光屏位置不变,取下凸透镜,在原透镜位置正确放置一块薄玻璃板(不考虑玻璃板厚度),在光源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能否在光屏位置看到像:(选填“能”或“否”);此时成的像与实验1成的像在哪个方面有区别:(选填“正倒”、“大小”或“完整度”)。
  • 38.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次实验情形如图甲所示,此时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物距u=cm,烛焰的像应为图乙中的 , 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2)、在图甲所示实验情形下,紧靠凸透镜加放另一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将光屏向右移动又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则所加的透镜为
  • 39.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⑴实验器材:刻度尺、凸透镜、光屏、三个底座、蜡烛及火柴;

    ⑵如下图所示,为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将装有底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摆放在水平桌面上,调整位置,使它们排列在上,再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⑶如下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A′B′为某次实验时物体AB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像,则物体AB在图中区域,箭头方向竖直向 , 其大小比像A′B′

  • 40. 小明利用如图(a)所示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先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节到同一水平高度。小明按要求调好后,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为了能找到凸透镜成像时像的位置,需要对光屏进行的操作是: , 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2)、由于实验时间较长,烛焰的像即将超出光屏的上边缘,这时可以向上移动(选填“蜡烛”“凸透镜”或“光屏”),再次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小明摘下眼镜放到凸透镜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b)所示。拿走眼镜,需将光屏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小明戴的眼镜对光有(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此实验中,光屏相当于人眼睛构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