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测试卷B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13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国是一位同学制作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官僚资本的扩张增加了动力F1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减小了阻力F2 C、国民党发动内战减小了阻力F2 D、三大改造的完成增加了动力F1
  • 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落后,行业、分布极不平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   )

    ①面粉业    ②纺织业    ③采矿业    ④机器制造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 3.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 ,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 4. 清代有一名状元不热衷于做官,而是辞官回乡办实业。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位状元时指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             ”。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 5. 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交通通信新变化 C、休闲生活方式新变化 D、自由平等新风尚
  • 6.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政府倡导的社会生活习俗新风尚,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7. 下表信息能够反映(   )

    表:晚清税收统计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1849

    3281

    969

    1885

    3071

    3923

    A、甲午战争后政府许可外商在华设厂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资本雄厚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 8.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变。下列社会生活现象的出现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是(   )
    A、吃西餐 B、住洋房 C、剪发辫 D、看电影
  • 9. 下图为近代民族工业部分火柴品牌商标。其表达的思想是(  )

    A、军事强国 B、教育兴国 C、实业救国 D、科技兴国
  • 10. 有同学在历史笔记本上绘制了一幅经济发展示意图(图),他描绘的是(   )

    A、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 C、民族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 11. 张謇被赞誉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当年,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大生纱厂 D、商务印书馆
  • 12. 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改变了社会性质
  • 13.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 C、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 14.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表明上海(     )
    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 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
  • 15.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近代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对此故事再阐释的艺术家是(   )
    A、聂耳 B、冼星海 C、齐白石 D、徐悲鸿
  • 16.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它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清华学堂 D、黄埔军校
  • 17. 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 18. 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 19. 2016年3月14-15日,重排后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在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演出两场。该剧以冼星海在抗8战争历史背景下的音乐路程为情节线索,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音乐创作、实践和成长故事,颂扬了他的音乐为抗战作出的卓越贡献。下列属于冼星海的音乐作品的是(   )
    A、《松花江上》 B、《游击队之歌》 C、《义勇军进行曲》 D、《黄河大合唱》
  •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起步开始于洋务运动。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的史实,错误的是(    )
    A、1862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 B、甲午战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南洋公学 C、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D、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颁布学堂章程
  • 21. 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 22.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暴风骤雨》 D、《边城》
  • 23. 存在我国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从创立到废除的起止朝代(   )
    A、隋朝--明朝 B、唐朝一明朝 C、隋朝--清朝 D、唐朝--清朝
  • 24. 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新华书店 B、开明书店 C、中华书局 D、商务印书馆
  • 25. 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淳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工业自 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过程中,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无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并指出在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思想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分布到类型上都体现出‘后天不足'的病症”?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你认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前提?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厂矿数(家)

    资本额(千元)

    总计

    549

    120 288

    上海

    83

    23 879

    武汉

    28

    17 240

    天津

    17

    4 219

    广州

    16

    5791

    杭州

    13

    1552

    无锡

    12

    1 422

    其他

    380

    66 185

    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1898年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

    材料三:在1914年-1922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迅速发展……以轻工业和日用品制造业发展最快,其中又以纺织业和面粉业最突出。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分布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
    (2)、与材料二中颁发的一系列的改革法令相关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列举一位实业救国企业家。
    (3)、材料三所示时期,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 28. 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西新旧交融,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创办人

    备注

    1839年

    马礼逊学堂

    传教士马礼逊

    澳门

    1843年

    英华学院

    传教士爱礼逊

    从印尼迁至香港

    1844年

    宁波女塾

    传教士爱尔德赛

    宁波

    1861年

    京师同文馆

    恭亲王奕诉

    北京

    1864年

    广州同文馆

    谈文和

    广州

    1898年

    京师大学堂

    张百熙等

    北京

    1903年

    《奏定学堂章程》

    张之洞等

    建立初等、高等学堂的教育体系

    材料二: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材料三: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他们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国……

    ——中国教育报《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39~1903年近代教育发展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教育改革产生的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并依据材料三概括西南联大在此时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第一批共30名中国幼童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这批幼童多半学习了工矿、铁路、电报和军工等学科,后来其中一部分人悄悄剪掉了辫子,渐渐地开始改穿西装,参加体育运动。这引起了时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陈兰彬、吴子登的不满,他们秘密上奏朝廷,说留学生不遵守封建礼教……1881年,清政府以留学生沾染“外洋风俗”、“抛荒中学”等为由,将留学生调回国内。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何以学习西方后仍然失败”的困惑萦绕在中国仁人志士的心头。东渡扶桑、自发留学日本的学生多达万余。1905年,陈天华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邹容于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同时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材料三: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疾呼:“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以俄为师”,即向苏俄学习被视为留学生们的共同选择。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的三个时期我国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这反映了我国近代化探索的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学生活动推动了近代史上哪些重要事件。
    (3)、根据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 30. 中国近代涌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心。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工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l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

    (社会生活)

    (音乐先驱)

    2018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剧《抗日风云》。小刚和小强同学应邀分别扮演了剧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创作了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脍炙人口的名曲。

    (以史为鉴)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最美……”是当今社会一个热词,如果为途中汽车选拔一位“最美司机”,你认为20世纪末的谁最会当选?
    (2)、图1政治变革在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图2与图3反映了清末民初的什么变化?
    (3)、近代的民族企业家、音乐家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