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10-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严复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一战(   )
    A、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B、同盟国必将取得胜利 C、持续时间一定会很长 D、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
  • 2. 1903年四月英国首相在上院宣称:“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为看作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而且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使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参加一战的原因是( )           
    A、维持欧洲大陆实力均衡 B、维护世界贸易秩序 C、协助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 D、争夺世界霸权
  • 3. 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革命"(   )
    A、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4. 2020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列对于孙中山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B、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新中国的缔造者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者
  • 5.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福建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 6.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过程。

    下列各项中,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史实是(    )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 7. 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后来,哈默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该现象出现是因为苏俄( )
    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让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 C、与帝国主义矛盾消除 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兴起了反抗西方列强、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其中,扎格鲁尔和甘地分别领导了(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华夫脱运动 B、华夫脱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二月革命、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华夫脱运动、十月革命
  • 9. 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对“《新青年》”这个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D、尊孔复古是时代的主流
  • 10. 有学者评价“五四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永不回头的、光明的启蒙之路”。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的运动

    ③反对北洋政府外交上软弱无能           ④工人阶级起到了先锋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1.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 12.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深刻教训是(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 13. 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①发动南昌起义

    ②创办黄埔军校

    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开展土地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4. 罗斯福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国会与他高度配合,一口气制定了15项重大法案,先后出台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上述措施体现了“新政”突出的特点是( )
    A、整顿银行 B、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对外贸易 D、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 15.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其反映了史实是( )

    A、三国协约的形成 B、法西斯同盟形成 C、慕尼黑阴谋 D、诺曼底登陆
  • 16.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要了解这段悲惨的历史,我们应该去( )           
    A、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C、东北沦陷史陈列馆 D、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 17.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临别好友时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的名字,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下列史实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

    ①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国民革命人才

    ②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

    ③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初现二次合作 

    ④参加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8. 2019年是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小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进行了整理。以下示意图中①应为(      )

    A、  《慕尼黑协定》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大西洋宪章》 D、德国突袭了苏联
  • 19. 号外是一种临时编印的报刊,一般在当日有突发重大新闻时出版。根据下图《新华日报·号外》可以推断( )

    ①此号外的出版时间应该在1945年

    ②该宣言可能由中美苏三国共同发表

    ③当天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④此时中国抗日战争已持续了十四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0.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翻地覆”的含义是人民解放军( )
    A、开始转向战略反攻 B、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推翻国民党政权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图说历史】

    斐迪南大公遇刺

    【论从史出】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史实

    时间

    参战国与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员

    1914—1918年

    30多个国家,1.5亿

    飞机、坦克、毒气弹

    3900多万

    【问题探究】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图中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2)、据表2的史实,推导得出“一战”相关的结论。            
    (3)、你同意材料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22.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三:我在他们所反对的方面看到的是对全部文化遗产更彻底、更全面的抨击……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种种抨击不仅指向传统的儒家社会,而且指向整个传统。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该事件产生的“最大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谁?据材料说明“他们”的活动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4)、回顾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学者的推理?请说明理由。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群体)

    重大事件

    ①   

    张之洞

    建立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辛亥革命

    革命党人

    北伐战争

    攻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抗日战争

    中国军队

    武汉会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

    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新陈代谢》(1912 年 3 月 5 日的《时报》)

    材料三 1919 年 10 月 10 日,在纪念武昌起义 8 周年之际,面对国内军阀割据的现实,

    孙中山不无哀痛地说:“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

    的尚未达到也。”……

    ——摘编自张晨怡《教科书里没有的民国史》

    (1)、材料一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武汉近代史”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请你

    在表格①②③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帮助他们完成学习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综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应该如何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 24. 阅读摘录记录学习印记。阅读摘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思维导图规律填写读书摘录中A、B的内容,并推测此次阅读主题。
    (2)、简述这幅海报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海报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3)、有人说:“没有广大人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请结合中国抗战史实来印证该观点。
    (4)、根据摘录中的数据,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警示。
  • 25. 20 世纪上半叶,不同国家、不同阶级都曾尝试解决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政策

    材料一

    《民报》发刊词提出“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材料二

    党在农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从而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1947 年 10 月,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将乡村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

    材料四

    1917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令》,按劳动份额或消费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政策解读

    (1)、材料一反映“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说明提出“三民主义”的这一组织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材料二反映了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提出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中国土地大纲》的实施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联系?
    (4)、综合材料一至材料四,归纳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俄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共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