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 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 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 D、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 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 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 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牛是灿烂 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 B、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 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这种新的考试招生模式正在倒逼学校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高中课程改革带来的选课走班也促使学生将学业选择与未来职业进行强关联。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充分的科目选择权,从高一开始就要形成三年完整的学业修习计划,并参考大学各专业招生所指定的科目进行专业选择。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二: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统计图

    高中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没有考虑

    合作意识

    19.7

    32.4

    45.8

    1.2

    0.9

    竞争意识

    21.3

    24.5

    45.6

    5.4

    3.2

    创新意识

    15.5

    33.3

    41.9

    5.9

    3.4

    社会适应能力

    23.5

    21.2

    51

    0.3

    4

    人际交往能力

    22.6

    37.9

    36.7

    0.3

    2.5

    (摘编自《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高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一致的观点是:学校要首先承担起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责任,及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目前学者们在有关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中,有以下共同认知:高中应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要转变学校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组建专业的生涯辅导团队:应开发多种教育途径,组织各种有关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合理开展测评,提供个别辅导。

    (摘编自“教师教育论坛”)

    材料四:

    职业生涯规划离课堂有多远?南京市第一中学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那一刻,便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身兴趣为每个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量表”。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表示,家长们对孩子高中学习的认识过于“工业化”,什么专业客易考、好找工作,就让孩子以此作为高考目标,全然不顾孩子自身兴趣特长,这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专业没什么深刻认识,也学不下去。所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认识兴趣”。

    尤小平认为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什么地方,自己的能力在什么地方,根据这个来选择高考方案,选择学科。唯“分数论”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短时间的活动一下子转变他们的观念绝非易事;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项目刚起步,作为校长,他会坚持给同学们提供平台继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但家长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尊重孩子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考试招生模式、高中课程改革以及各地陆续推进的新高考改革,促使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将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B、从《重庆市某重点中学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调查数据可知,重庆市某重点中学被采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一般。 C、高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者们各有说法,但都一致认为:开设有关生涯教育的课程并与学校其他课程相融合是关键。 D、尤校长表示:家长认识的“工业化”和唯“分数论”,使得他们将孩子的专业目标定位在“容易考、好找工作”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教育形势,赋予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并组建专业的团队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 B、高中生要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核心在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只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就能做出正确选择。 C、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牵涉国家政策、教育行政、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层面,应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机制。 D、职业生涯规划虽已走进课堂,但任重道远,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实施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飘渺,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座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窦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附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瘾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常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真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3段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向他问候,村民对客人的热情,让作者感到意外。 B、本文描绘了乡村院落中花卉、蔬菜、野草的生长状态,让人读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坚定与从容。 C、本文虽以写景抒情为主,但同时也注重对人物的细致刻画,采用了多种手法具体描写了“母亲”这一形象。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乡村院落中花草果蔬的勃勃生机。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3)、请结合文章思想内容谈谈作者赞美小院中的花草的用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①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启,古人书信正文开头的格式。某是自称,某启本文中意为:鄙人王安石请启。 B、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设职官各有专司,故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盘庚,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 D、会晤,有相见、会面晤谈、领会、解悟的意思。在本文中是“相见会面”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言简意明,结构严谨。 B、本文重在驳论,反驳有力。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列出史实进行反驳,层层逼进,整个反驳明确有力,是驳论文的典范之作。 C、本文气势磅礴,寓刚于柔。文章立足于理,理足气盛。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同时擅用反语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但语气很委婉,柔中有刚。 D、本文笔力精锐,说服力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杜甫(712-770),《旅夜书怀》大致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开成都去重庆途中。

    (1)、下列对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夜远景,营造凄冷的氛围。微风轻轻吹拂,细草江畔摇曳,桅杆高耸的孤舟在月夜江面孤独地停泊。 B、颈联是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因文章而著名不是诗人的心愿,休官也是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无奈之举。 C、尾联以沙鸥自况,表现漂泊的感伤。诗人面对寥廓天宇,想起自己的遭遇,恰如天地间一只无所依存的沙鸥。 D、整首诗意境雄浑,弥漫着深沉的感慨。前两联写“旅夜”之景,后两联紧扣“书怀”,结构谨严,内容深刻感人。
    (2)、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消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社日迎神会,和“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之情。
    (3)、《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追击敌兵的时机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创举,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但是,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

    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浑然天成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否则,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的印章。所以说(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浑厚不可或缺泾渭分明引人入胜 B、淳厚无可比拟大相径庭引人入胜 C、浑厚不可或缺大相径庭别具匠心 D、淳厚无可比拟泾渭分明别具匠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B、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C、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D、不仅印章的好坏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也影响到作品的内容。
  • 8. 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光临2021届高三毕业典礼。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全体同僚,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学姐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一定责无旁贷。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型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形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很多人都发生了气质的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于个人,;对于社会而言,可以改变风气。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都因“红色”书写了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抗洪救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往直前,写下了一篇篇“中国故事”。

    学校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