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我国封建社会流传这样一首歌谣:“种田的,缺米粮;晒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编凉席的睡光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封建国家政权 B、封建等级制度 C、封建行会制度 D、封建土地所有制
  • 2. 下列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出现阶级—出现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分化 B、生产力发展—出现贫富分化—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阶级 C、生产力发展—出现阶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 D、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阶级
  • 3. 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是否存在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现象 B、是否创造了文字制定了历法等条件 C、是否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 D、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4.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5.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对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启示是(   )

    ①科学社会主义活的灵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②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

    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性质的内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6. 1949年初,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进京赶考”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为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接着败亡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时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   )
    A、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B、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胜利召开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写进了我党的党章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召开
  • 7.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育的病人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
    A、领导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 B、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共独立领导的南昌起义 C、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受挫折后,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攻 D、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革命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8. 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据此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是(   )
    A、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从此揭开了中国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 C、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 9.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改变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10. 高考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回看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 材料反映了(   )
    A、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反映了青年学子建设祖国的高涨热情 C、北京钢铁学院生源素质是最高的 D、人才 选拔更加注重学校和专业素质
  • 11. 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   )
    A、中国人民从此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压迫,从此站起来了 B、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C、这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 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基于(   )

    ①对党和国家发展潜力的深刻把握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深刻总结

    ③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④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 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依然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重大成就(   )

    ①中国共产党具有解决切疑难问题的能力

    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④中国共产党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4.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 15.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三中全会简要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经济体制改革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至14日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②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③改革的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

    ④中国改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0
  • 16. 改革开放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创意万千、日新月异的40年;是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40年。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    )

    ①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 一些改革之所以能破土而出,是人民群众鼓足勇气椎动的,一些开放之所以能巍然成型,是人民群众率先敲开大门的,有了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奋力创造,改革开放才能走得稳健扎实,才能不断实现突破与进步,取得举世属目的非凡功业。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

    ②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民群众提出的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④人民群众规定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8.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巨变。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惊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主要的成果是(   )
    A、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B、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19.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无须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③要抵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④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③本质 坚持执政为民

    ④核心是以人为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1. 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22. 党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基于(   )

    ①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保证

    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③社会制度影响文化的发展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3. 生活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而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必须(   )

    ①坚持抑制人们网络评论的多元化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③加强理论创新,促进网络文化发展

    ④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搭建网络话语传播平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4. 以下选项中,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      问题提出的。(   )

    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②创新能力不够强

    ③生产力依然落后

    ④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848年2 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回望《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真理的味道有多甘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有话语权。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红星照耀中国”。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将继续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向前进。到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200周年之时,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 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重大时代课题,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战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
    (2)、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结合材料,分析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依据。
    (2)、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阶段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