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晾干湿衣 B、冰雪融化 C、铁锅生锈 D、研碎胆矾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A、稀有气体 B、二氧化碳 C、氯气 D、氮气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一取
B、闻一闻
C、吹一吹
D、读一读
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A、铁丝 B、红磷 C、甲烷 D、氢气5. 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H2O2 C、H2CO3 D、SO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形成酸雨 B、有害气体和烟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C、氧气对人类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 D、污水不经处理就可以排放到江河里7. 关于电解水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氢气 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从微观上分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8. 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通常状况下,石墨烯呈固态,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可作导热材料 B、是一种化合物 C、可做电池的电极 D、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9. 常温下,某未知物质M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 B、二氧化碳与物质M接触可转化为氧气 C、物质M中一定含有钠元素和氧元素 D、由物质M引起的火灾,可用二氧化碳灭火10. 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A、用观察的方法鉴别黄金和白银 B、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污水中的固体物质 C、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D、用灼热的铜网检验某氮气中是否混有氧气二、填空题
-
11. 按要求填写指定的化学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化学符号
2Cu
符号的意义
2个氧分子
12. 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1)、某同学取自来水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振荡,产生较多浮渣,说明该自来水是硬水;(2)、生活中使硬水软化为软水,常用下列方法中的。A沉降 B过滤 C煮沸
13. 请解释下列有关事实:(1)、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因为二者的不同。(2)、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因为构成它们的不同;(3)、氧元素和硫元素属于不同种元素,因为氧原子和硫原子的不同。14.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1)、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则一个磷原子含有个质子;(2)、某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原子的电子层数,则硫元素位于第周期;(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氟元素与表中的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4)、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原子的半径越大:氯原子的原子半径氧原子的原子半径。(选填“>”“=”或“<”)15.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根据以上回答:
(1)、甲物质的化学式为。(2)、图中x的数值是。(3)、该反应前、后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该元素是。三、综合题
-
16. 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进行实验。(1)、观察到品红在水中扩散,烧杯中的水逐渐全部变成红色,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之一是。(2)、继续向烧杯中加水,液体颜色变浅。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下列中的。
A分子的种类 B水分子的大小 C品红分子之间的间隔
17. 用铝丝、洁净的铜丝、稀盐酸、硝酸银溶液,验证Al、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1)、把打磨过的铝丝和洁净的铜丝分别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由此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H)>Cu;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铝丝使用前需要用砂纸打磨,目的是。(2)、为了达到实验目的,除(1)中实验外,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18.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A装置,长颈漏斗下端的管口要伸到液面之下,其原因是。(2)、实验室用B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若用胶皮管将装置B和E相连接,是在加热试管内固体之(填“前”或“后”)连接的;(4)、不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5)、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待集气瓶里的水排完后,接下来对集气瓶进行的操作是:再把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19.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实验B与D进行对比,可以验证燃烧条件之一:。(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20. 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图。(1)、通入CO使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2)、A装置(高温),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3)、B装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为。(4)、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回收CO,防止。四、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