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

    主张(   )

    A、爱非攻 B、依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
  • 2.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 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臣关系成为利益交换关系 B、战国七雄普遍实行军功爵制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确立
  • 3. 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 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表明先秦 诸子的主张(   )
    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 B、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 C、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D、体现国家统一的现实
  • 4.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 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 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B、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C、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D、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 5. “汉自孝武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 (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 一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 B、王莽时儒生转为学习道家思想 C、东汉时察举制重视出身门第 D、儒学在西汉时并未得到重视
  • 6.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还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   )
    A、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迅速
  • 7. 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 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 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

    A、《仇锷碑》 B、《会稽刻石》 C、《松风阁》 D、《自言帖》
  • 8. 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唐玄宗时期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 作品(   )

    A、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B、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 C、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 D、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 9. 下图是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表明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   )

    A、学习古代圣人的精神 B、重建人间社会价值标准 C、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D、遵守人间社会伦理规范
  • 10. 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 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C、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 11.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材料所说的“柳郎中词”的特点是(   )
    A、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B、慷慨悲壮,沉郁感伤 C、清浅婉约,不避俚俗 D、豪气纵横,悲壮激昂
  • 12. 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 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些阐释都强调(   )
    A、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 B、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C、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 D、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 13. 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 唐代设太史局,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司天监掌观察天象, 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这说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14. 黄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据此,他会提倡(   )
    A、限制君权 B、结束君权 C、注重教育 D、改革机构
  • 15. 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 是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这说明这一时期的儒学新思想(   )
    A、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反映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C、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D、是对祖辈政治思想的继承
  • 16. 明末清初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 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B、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C、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D、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17. 当代学者周汝昌在评论某小说家时说“他是‘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 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据此可推知,该小说家的著作是(   )
    A、 B、 C、 D、
  • 18.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C、“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方耳。”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19.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 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 符合材料评论观点的是(   )
    A、唯合众其和为世界之潮流 B、君权与人民的权力相得益彰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 20. 成立于 1897 年的时务学堂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 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据此可知,时务学堂(   )
    A、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 B、寓救亡之义于维新之中 C、主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 21. 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

    词语

    传统保守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22

    10

    5

    1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知识分子(   )

    A、普遍具有开放的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D、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22. 1903 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 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 23. 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 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 24. 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近代前期的各种方案顺序比喻成“自 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
    A、实业救国——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C、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D、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 25. 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 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 26. 《新青年》自 8 卷 1 号(1920 年 9 月发行)至 9 卷 3 号(1921 年 7 月发行)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共 68 篇,具体数据统计如下表 1。此表反映了,该阶段《新青年》部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作者情况统计表(表 1)(   )

    人数(人)

    篇数(篇)

    共产主义者

    12

    62

    非共产主义者

    5

    5

    不确定

    1

    1

    A、非共产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 B、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发表 C、《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机关刊物 D、共产主义者是发表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主力军
  • 27. “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的存在,而发生悲观的情 绪……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 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该论断实际上是要说明(   )
    A、这些同志的怀疑具有合理性 B、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确性 C、广大的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 D、国家的分裂与战争将继续发展下去
  • 28. 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 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B、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 29.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 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 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
    A、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延安整风运动进行中
  • 30. 1977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 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 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31. 下图是 1985 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它(   )

    A、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展现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成果 D、肯定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 32. 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 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3 小题,33 题 25 分,34 题 12 分,35 题 15 分,共计 52 分。)

  • 33.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知识分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华夏 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 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 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 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 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君,食客都达 3000 人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 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 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 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大概由于教育较 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 诂、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 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四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 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 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 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 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总共有 2500 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 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 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清和晚清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并指 出晚清知识分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知识分子应 该如何担当起历史使命?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及三个以上信息,围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 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1943 年 2 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 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1946 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 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 的科技成就。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 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等中国的发明创造。 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 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选自刘丹迪《二十世纪中国学人与李约瑟的科技史研究》(有改动)

    材料二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年—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年—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

    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并分析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