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18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   )

    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 2.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材料体现了(    )
    A、“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C、专制集权的法家思想 D、崇尚节俭的墨家思想
  • 3.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4. 元代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 5. 晚明思想家李贽认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因此他提出了“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这表明李贽在思想上(   )
    A、超越了传统儒学范畴 B、反对历史保守主义 C、局限于传统义理之争 D、提倡工商皆本思想
  • 6.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
  • 7.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火药
  • 8.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
    A、劳动力过剩 B、轻视科技发明 C、雇佣制广泛存在 D、文化需求低迷
  • 9. 清朝书法家梁峨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书法艺术的产生 B、唐朝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对规范和风骨的迫求 C、宋朝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人以书法展现个人修养 D、元明时期文化专制高度加强,使书法艺术渐趋没落
  • 10. “撑伞接落花,看那西风骑瘦马,谁能为我一眼望穿流霞,公子是你吗”,抖音上这首中国风歌曲特别的火,非常好听的粤中混搭风。很多人都说歌词来源于《天净沙·秋思》,其所属的文学体裁是(   )
    A、楚辞 B、唐诗 C、元曲 D、宋词
  • 11.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在这一特殊时期,唐朝老百姓有可能经历到的是(   )
    A、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B、争相传诵白居易的《卖炭翁》 C、老百姓不能幸免于战火,被火炮炸伤炸死者无数 D、“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对叛军行为的强烈控诉
  • 12. “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综合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内容的是(   )
    A、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 13. 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
    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 14.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在此梁启超强调了(    )

    A、新文化的民族性 B、新文化的排外性 C、新文化的创新性 D、新文化的差异性
  • 15. 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 16.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17.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18. 1927年毛泽东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写道:“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但以前总认为这是1905年,这是以前极大的错误。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这说明毛泽东(   )
    A、未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B、认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很有必要 C、是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革命者 D、未从中国实际认识中国革命
  • 19.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 20. 曾有人用下列表格形象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那么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

    内容

    内涵

    一块“石头”

    摸着石头过河

    两只“猫”

    白猫黑猫论

    三条“鱼”

     

    四只“鸡”

    四项基本原则

    A、“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科学发展观
  • 2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22. 《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 23. 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高校

    高中

    初中

    小学

    1957

    229

    2 184

    8 912

    547 300

    1958

    791

    4 144

    24 787

    776 800

    1959

    841

    4 144

    16 691

    737 400

    1960

    1 289

    4 690

    17 115

    726 500

    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 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 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
  • 24. 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其二,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其三,自由,即思考的自由。据此推知,智者学派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
    A、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对希腊自然哲学大胆质疑 C、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 D、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 25.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 26. 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 27.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
    A、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 B、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 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
  • 28. 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    )

    A、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 29.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 3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应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来提高制造业水平。于是,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 31. 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地区间文化交流更为必要。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材料三: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宋元时期的理学家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当时欧洲怎样的时代要求。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