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对“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我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
②“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医药学吸收了中国哲学的精气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气学理论。 “气”是《黄帝内经》应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概念,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地和气,命之日人”,以阴阳二气为中介说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而有“生气通天”之说,又以五行之气说明人体内部五脏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等。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可以关照到整体、分化、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是一种关系性思维;西医吸收了古希腊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本体观,注重的是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部作用,是结构性思维。
③中、西医学的差异只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制造者是隐藏在两大理论体系背后的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內向思维方法,与西方世界将主体和客体相对立的认知方式不同,虚静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虛心静神的体证方法回到先天本然,保养太和真朴之气。《黄帝内经》 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最根本的养生智慧,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
④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调和致中,“中和” 是《周易》中给人们提供的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庸》更明确地界定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将“中和”思想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和达道的高度, 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用药疗疾的目的是“去其偏胜,得其中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医药文化的道德观念是仁心仁术, “医乃仁术”是中医学的基本命题。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和医德的基本原则,“医以活人为心,故日,医乃仁术”(明代王绍隆 《医灯续焰》)。这就界定了医学的宗旨与质,是“仁”和“术”两个方面,“仁”是“术”的前提,“术” 是“仁”的体现。
⑤“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管理,我们现在做得比较多的是“手”层面的建设,也就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行为规范属于中医药文化的制度 文化层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⑥“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而“脸”的建设是我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医院应该展现给社会一个明显的标志性形象。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⑦中医药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操作上要注意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只考虑“脸”的部分,这样的文化就是虛浮没有根基的表面文化;如果只强调了“手”的方面,忽略了“心”和“脸”的建设,那样的文化就是机器文化,自身没有动力,完全靠外力的约束,也谈不上外显出来的精神面貌了;而“心”的建设才是第一位的,“心”的建设就是打造大家的凝聚力、创造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向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努力,那么制度和规范就变成一种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律行为,展现在外的形象也自然传递了共有文化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张其成《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①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②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 里药,用于胃塞、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 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③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④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 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摘编自白剑峰《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气一元论”本体观,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B、虚静是跨越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使心智进入静神状态的内向思维方法。 C、《黄帝内经》强调的健康长寿之道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 D、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用中医思维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中医药文化认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文化,就是指能够体现中医药本质和特色的内在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B、中医用药疗疾强调“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和基本原则。 C、中医药文化在“脸”层面的文化建设方面,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工作做得最多。 D、传播中医药文化,可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医药故事,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提升治愈率。 B、中医崇尚和谐,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C、中医坚持以“中”为导向、以“和”为原则,实行四诊合参,辨证求本的诊疗方法。 D、中医药的“君臣佐使”,即多元用药,强调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线语段的论证特色。(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简要分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
①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②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祧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 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 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日:
④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①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燜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檻,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自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 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 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 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 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①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 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 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 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 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 “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王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落。(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突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3)、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4)、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①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 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立,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后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射杀追骑,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寬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元朔八年,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夫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②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 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广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 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 行。右路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使长史问广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 急贵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至莫府,广谓其 麾下曰:“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 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③太史公曰: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B、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C、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 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 D、广乃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户侯,即食邑万户的侯爵,与毛泽东词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之“万户侯”语义有所不同。 B、麾下,在主帅的旌麾之下,即部下;旧时亦用作对将帅的尊称。文中的“麾下”指部下。 C、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文中“二千石”指郡守一级。 D、传,汉代称儒家“六艺”为经,其他贤人著作为“传”。文中的“传”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因擅长骑马射箭,在萧关之战中杀敌很多而得重用;讨伐吴楚叛军时,李广夺取了敌军战旗而大显功名;跟随文帝外出,又因表现勇敢得到文帝高度赞扬。 B、李广被俘后,先是装死,然后瞅准时机,夺得胡儿的善马和弓箭,策马飞奔几十里,虽然伤病在身,后面又有几百骑兵追杀,但最终他射杀了追上来的骑兵而脱身。 C、李广带领四千骑兵遭遇了匈奴四万骑兵的围攻,他的部下惊慌失色,而李广沉着应战,从容部署,表现了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其超乎常人的勇敢令军士佩服不已。 D、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同从东道抗击匈奴,因为道路稍有些迂回绕远,水草少,义没有向导,李广的部队迷了路,落在了大将军后面,致使李广被大将军问责。(4)、李广“其身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旅思 陆游
支遁①山前看月门,葛洪②井上听松声。
废亭草满青骡健,野店灯残宝剑鸣。
万事竟当归定论,寸心那得愧平生。
悠然酌罢无人语,寄意孤桐一再行③。
【注释】①支遁:东晋佛教学者,曾欲买山隐居。②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擅炼丹术,葛洪 井是其炼丹用井。③孤桐:代指琴。一再行: 指奏乐一两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踪,又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志趣。 B、颈联直抒胸臆,“竞当”“那得” 语气坚定,表明诗人平生所做一定会无愧于心。 C、诗人悠然自酌,但因酒后无人对话,诗人感到悲苦沮丧,只好寄意孤桐,自娱自乐。 D、诗歌紧扣题目,书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思,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章法整饬谨严。(2)、诗中使用“支遁山”“葛洪井”的典故,用意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 , ”。(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 ”。(3)、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 《登岳阳楼》 (杜甫)、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中都有“舟”的诗句,分别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 孙典籍为媒、 ▲ 、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 《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 了 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 ▲ 。围绕中华典籍中 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 错学《书》 , 令人难忘。其中, “百岁老人”伏生生逄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 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
②《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 ▲ 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 ▲ 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薪火相传 万人空巷 卷帙浩繁 春风化雨 B、口耳相传 风靡一时 蔚为大观 春风化雨 C、口耳相传 万人空巷 蔚为大观 潜移默化 D、薪火相传 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成功地使传统典籍更 加可亲可感。 B、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 可亲可感,是成功的关键。 C、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 D、以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 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 做中国建筑的“文法”。① ▲ , 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 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 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 题,② ▲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① ②
8.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出下列结社雅号指谁?
(1)、潇湘妃子(2)稻香老农(3)蘅芜君(4)蕉下客(5)枕霞旧友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马克思墓志铭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毛泽东也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即发现人类历史的发 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致力于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③回顾建党100周年,陈独秀的《新青年》为觉醒时代、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为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将革命进行到底》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2012年习主席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20 年脱贫攻坚全面完成。
结合材料,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