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9-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冰雪旅游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路径,是冰雪旅游产业从规模化走向高质量化的重要环节。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作为两种传统产业进行融合,不仅要充分了解两个产业的结构和内容,还要对产业中要素的融合度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而互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方法对建成多方位、全链条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做出精细化的判断和处理,形成智慧化冰雪旅游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助力下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必定是深层次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商业运行模式引起了各行业的关注。目前中国已逐渐进入产业智能化的发展阶段。据《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20》统计,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全年交易额达10866.5亿元,同比增长11.4%,旅游行业的线上渗透率达16.7%。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了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对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作用外溢是必然的。首先,互联网呈现的新技术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促使产业融合的发生。其次,互联网的线上信息传递功能有助于在传统产业二元结构的模式下产生产业中心扩散效应,提高冰雪旅游和文化产业业务重组的效率。最后,大数据方便了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产业融合的速度。因此,利用互联网助力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最优化的选择。

    最初的融合模式是低层次的延伸融合。这种融合是通过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互动延伸而实现的融合,是利益驱动下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此时产业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获取,而忽视了融合过程中的衔接性。之后是中层次的重组融合。这种融合是将产品和服务通过价值链重组,加入了创新、创意等多种要素的融合,是需求导向下的融合,主要是为满足游客深层次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业态与冰雪旅游活动的重组。最后是高层次的渗透融合。这种融合是冰雪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形成冰雪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渗透融合,是科技推动下的融合。这种融合力图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构建一种全行业的融合,实现冰雪旅游的全域化发展。

    以上三种模式,随着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心环节融入冰雪旅游着重点的不同,融合程度也不同。为了实现新兴信息产业下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需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做深层次的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有效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0日《“互联网+”: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新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的商业运行模式伴随着我国网民数量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而引起了各行业关注。 B、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既要充分了解两个产业的结构、内容,又要对产业中要素的融合度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C、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就已进入产业智能化的发展阶段,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了中国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D、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低层次延伸融合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此时产业注重自身的利益获取,而忽视融合过程的衔接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互联网可以对建成多方位、全链条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做出精细化的判断和处理为论证前提。 B、文章在指出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了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运用数据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并列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对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外溢作用。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论述了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三种融合,并指出这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冰雪旅游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路径和从规模化走向高质量化的重要环节。 B、在传统产业二元结构模式下,互联网线上信息传递功能有助于产生产业中心扩散效应,提高冰雪旅游和文化产业业务重组效率。 C、探索符合国情且有效的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目的是对“互联网+”背景下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路径做深层次研究。 D、科技推动下的冰雪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渗透融合力图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构建一种全行业的融合,实现冰雪旅游的全域化发展。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东亚,对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设定标准是以中国和中华文化为中心的,特别是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通过册封和朝贡的外交关系构筑起了国际秩序。这种朝贡外交意味着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通过朝贡体系向外传播中华先进文化,同时具有经济意义。东亚各国通过接受中华普遍性文化,可以共享到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并在共享的时间里灵活利用其中特定的思想或制度。部分东亚国家还以中华文化的框架为基础,吸收、接纳中华的思想和制度,进行文化交流。

    以朝鲜半岛形成的汉文学为例可以进一步说明问题。虽然朝鲜半岛也存在本国固有的文学形式,但更倾向于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汉文学表达文化情感。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没有只关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片面接受,而是有时与中国古典文化相互平衡,使中国传来的汉学模式向着具有本国个性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这是历史的特殊性,也是朝鲜半岛汉文学的特殊性。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化的普遍性在古代东亚是持久而影响深远的。

    (摘编自韩国陈在教《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共性与个性》)

    材料二:

    东亚之所以能够在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持续影响下,逐渐构筑起相对稳定的东亚文化体系,是由于中国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召唤结构”满足了古代东亚社会文化的“期待视野”。

    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呈示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一般认为它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19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终极价值取向概而言之即“和谐”。在这一价值理想主导下,东亚文化体系包括家国同构的伦理原则与等级秩序、“三教合一”的价值观以及“中庸”的处事态度等内容与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东亚文化是东亚文明不断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石,东亚文明则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因为东亚文化往往意味着对历史传统的恪守,对东亚文化特殊性的尊重;而东亚文明则常常指向未来,意味着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与践行。从东亚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影响来看,牢记东亚文化传统是东亚文明的根基所在;积极接纳他者文化的进步性是东亚文明认识与强化自我的动力所在;将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转化为自我文化的新质是东亚文明长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将传播东亚精神文明与促进东亚物质文明的交流及发展结合起来是东亚文明繁荣的必要条件;坚持异质文化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东亚文明走向世界的不二法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理念也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是新时代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蔡美花《中国古典文化是东亚文明走向未来的基》)

    材料三:

    东方诗话是古代儒家文化的产物。东亚国家同处一个文化圈且交流密切,因此,东方诗话的论诗宗旨、论诗体例、批评方法和范畴体系都如出一辙。但是,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东方诗话又各有特色,可谓“和而不同”。

    首先,东方诗话坚守儒家风范。其次,东方诗话都在不同阶段崇尚唐宋诗风。最后,诗话是随笔式的文论。一是“漫笔而书正”的写作姿态,不是做长篇大论的严肃正经,而是用随笔小品的轻松任意。二是随笔的自由精神。诗话没有章法、笔法的限制,结构形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可长可短,深度契合东亚古代文人的性情。三是艺术性强。诗话不是应用文,不是关于诗歌的论文,艺术品位高,可读性强,简直是对当今长篇大论、一本正经的文学论文的嘲讽。

    以上所言,是东方诗话大略的共同倾向,但就东方诗话内部而言,仍各具特色,“和而不同”。比如,朝鲜半岛诗话重记事,强调诗话的“补史”功效,日本重“诗格”;朝鲜半岛诗人对唐宋诗的尊崇,势均力敌,而日本尊崇唐诗的居多,占上风等等。

    (摘编自马金科《从诗话批评样式看东亚文人的共同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通过册封和朝贡的外交关系构筑起的国际秩序意味着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通过朝贡体系向外传播中华先进文化。 B、朝鲜半岛存在本国固有文学形式,但更倾向于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汉文学表达文化情感,可见中国古典文化普遍性在古代东亚是持久而影响深远的。 C、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呈示为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它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公元8世纪,在19世纪的后期开始走向衰落。 D、从东亚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中所得出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契合,是新时代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财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朝鲜半岛汉文学的特殊性可作为材料二“将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转化为自我文化的新质”例证。 B、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召唤结构”满足了古代东亚社会文化的“期待视野”且影响持续。 C、东亚诗话是随笔式文论,轻松任意结构形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可长可短,深度契合东亚古代文人性情。 D、材料二“和谐”是材料三“和而不同”中“和”的具体体现,是东亚国家同处一个文化圈且交流密切的结果。
    (3)、依据材料二,请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东亚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这里却说梁中书在城中,正与索超①起病饮酒。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只见探马报道:“关胜、宣赞、郝思文并众军马俱被宋江捉去,已入伙了!梁山泊军马现今又到!”梁中书听得,吓得目瞪口呆,杯翻筷落。只见索超禀道:“前者中贼冷箭,今番定复此仇!”梁中书便斟热酒,立赏索超,教:“快引本部人马出城迎敌!”李成、闻达随后调军接应。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冻合,铁甲如冰。索超出席提斧,直至飞虎峪下寨。

    次日,宋江引前部吕方、邦盛,上高阜看关胜厮杀。三通战鼓罢,这里关胜出阵。对面索超出马。当时索超见了关胜,却不认得。随征军卒说道:“这个来的便是新背反的大刀关胜。”索超听了,并不打话,直抢过来,迳奔关胜。关胜也拍舞刀来迎。两人斗无十合,李成却在中军看见索超战关胜不下,自舞双刀出阵,夹攻关胜。这边宣赞、郝思文见了,各持兵器,前来助战。五骑马搅做一块。宋江在高阜看见,鞭梢一指,大军卷杀过去。李成军马大败亏输,连夜退入城去。宋江催兵直抵城下扎营寨。

    次日彤云压城,天惨地裂,索超独引一支军马出城冲突。吴用见了,便教军校迎敌戏战:他若追来,乘势便退。因此,索超得了一阵,欢喜入城。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1)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吴用便差步军去大名城外靠山边河狭处掘成陷坑。上用土盖。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却说索超策马上城,望见宋江军马各有惧色,东西策立不定,当下便点三百军马蓦地冲出城来。宋江军马四散奔波而走;却教水军头领李俊、张顺、身披软战,勒马横枪,前来迎敌。却才与索超交马,弃枪便走,特引索超奔陷坑边来。索超是个性急的。那里照顾。那里-边是路,-边是涧。李俊弃马跳入涧中,向着前面,口里叫道:“宋公明哥哥快走!”索超听了,不顾身体,飞马撞过阵来。山背后一声炮响,索超连人和马跌将下去。后面伏兵齐起。这索超便有三头六臂,也须七损八伤。正是:烂银深盖藏图套,碎玉平铺作陷坑。

    毕竟急先锋索超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自《水浒传》第六十三回“宋公明雪夜擒索超”)

    文本二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2)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萌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节选自人教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注]①索超,因每次战斗总是一马当先,性急如火,人称“急先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从“日无晶光”到“马蹄冻合”再到“彤云压城”,最后“降下一天大雪”“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按时间顺序写出了降雪过程。 B、选文一吴用巧布的“戏战”,主要情节有:关胜故意反拿着大刀,李俊、张顺弃枪便走,故作不敌,李俊故意高喊宋江,以此步步引诱索超。 C、选文二善于通过环境描写侧面衬托风雪。如写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D、选文二“探身摸火种”,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细致的性格特点,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林冲疏忽,这样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2)、对于选文一,金圣叹曾评论说:写得雪天精神,便令索超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3)、两则文本回目中均有“雪”字,请针对文中画线处有关“雪”的描写手法简要分析指出相同之处。

    ①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

    ②(林冲)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豪,钜鹿人也,本名令贵。少粗犷,有武艺,好以气凌人。贺拔岳西征,引为帐内。岳被害,归太祖,以武勇见知。豪亦自谓所事得主。从讨侯莫陈悦及迎魏孝武 , 录前后功,封平原县子,邑三百户,除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征虏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增邑七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豪先锋陷阵,加前将军、中散大夫。沙苑之战,豪杀伤甚多,血染甲裳尽赤。太祖见之,叹曰:“令贵武猛,所向无前,观其甲裳,足以为验,不须更论级数也。”于是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户。

    九年,从太祖战于邙山,豪谓所部曰:“大丈夫见贼,须右手拔刀,左手把稍,直刺直斫,慎莫皱眉畏死。”遂大呼独入敌人锋刃乱下当时咸谓豪殁俄然奋刀而还战数合当豪前者死伤相继又谓左右曰:“吾岂乐杀人,但壮士除贼,不得不尔。若不能杀贼,又不为人所伤,何异逐坐人也。”太祖嘉之,拜北雍州刺史。十三年,论前后战功,进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增邑通前一千八百户。十五年,赐姓和稽氏,进位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豪性凶悍,言多不逊。太祖惜其骁勇,每优容之。豪亦自谓意气冠群,终无所屈。李穆、蔡祐初与豪同时开府,后并居豪之右。豪意不平,谓太祖曰:“外闻物议,谓豪胜李穆、蔡祐。”太祖曰:“何以言之?”豪曰:“世言李穆、蔡佑,丞相臂膊;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咽项在上,故为胜也。”豪之粗猛,皆此类。十六年,卒,时年四十五。太祖痛惜之。

    (选自《周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大呼/独入敌人/锋刃乱下/当时咸谓豪殁/俄然奋刀而还/战数合/当豪前者/死伤相继/ B、遂大呼/独入敌人/锋刃乱下/当时咸谓豪殁/俄然奋刀而还战/数合当豪/前者死伤相继/ C、遂大呼独入/敌人锋刃乱下/当时咸谓豪殁/俄然奋刀而还战/数合当豪/前者死伤相继/ D、遂大呼独入/敌人锋刃乱下/当时咸谓豪殁/俄然奋刀而还/战数合/当豪前者/死伤相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武: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为升职。 C、刺史:原来为巡察官名,东汉末年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权力很大。 D、赐姓:天子因官吏有功,赐姓以示褒宠,多以王朝家族的姓赐予功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耿豪年少粗犷。耿豪是钜鹿人,原名令贵。年少时就有武艺,喜欢凭气势压过别人。贺拔岳西征时,引荐他在身边任职。 B、耿豪战功卓著。沙苑之战,耿豪杀伤敌人很多,鲜血把铠甲、衣服全部染红。太祖见到很是感叹,将他从子爵晋封公爵。 C、耿豪激励部下。在邙山之战中,耿豪以“大丈夫遇敌,要右手拔刀,左手持长矛,直刺猛砍,切莫皱眉怕死来鼓动部下。 D、耿豪言多不逊。对职位在自己之上的李穆、蔡祐,耿豪心中不平,他以人们对他和李、蔡二人的比喻来向对太祖表达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岳被害,归太祖,以武勇见知。豪亦自谓所事得主。

    ②太祖惜其骁勇,每优容之。豪亦自谓意气冠群,终无所屈。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见江边竹

    南朝·虞羲

    挺此贞坚性,来树朝夕池

    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

    葳蕤防晓露,葱蓓集羁雌

    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

    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

    但恨非懈谷 , 伶伦未见知。

    [注]①朝夕池:这里指大江。②羁雌:指独居在外的雌鸟。③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④懈(xiè)谷:昆仑山北谷名,相传黄帝命伶伦所取作律之竹,即出此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两句是说秋水洗涤着竹子的沾染污泥的根部;大雪将竹子上部的枝叶全都封得蔽不见天。 B、“蒇蕤防晓露,葱荷集羁雄”,回映上联,对仗工整,暗示江竹经冬历秋,常翠不凋,于此可见诗人艺术构思的巧妙。 C、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托物言志,以江竹的自然属性比喻人的品格才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的一腔幽恨。 D、“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自”字是说竹子含风,也自然而生飒飒之响;“亦”字也大有深意,令人生雪盛竹更盛之感。
    (2)、本诗从哪些角度对竹子进行了描写或议论。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用排比句极写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的支撑大梁的柱子与田地里的农夫进行对比的句子“”。
    (2)、《六国论》中,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指出贿赂危害的句子是“”。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描写了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的景象。

七、选择题组

  • 7. 【补第3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2年,《向导》周报正式于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的编者和作者多系党的重要领导者,他们在革命斗争与宣传中,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_______是工农大众。《向导》在《敬告本报读者》中宣称,它是“中共政治机关报”,又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是中国苦同胞的忠实好友”。《向导》还开辟“读者之声”专栏,听取广大读者的批评和建议________工农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号召工农大众团结奋斗。为此,他们经常深入群众根据实际情况策划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宣传内容和形式。他们始终立足人民群众、面向人民群众。他们笔下没有空发议论、________的八股文,也没有离题万里、不切实际的空洞文章。他们根据革命斗争宣传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编辑、采写的文章为广大民众________,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广泛流传开来。这也是《向导》在极端环境依然能够坚持出版发行,甚至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的重要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力军  反应  纸上谈兵  脍炙人口 B、生力军  反映  坐而论道  脍炙人口 C、主力军  反应  纸上谈兵  喜闻乐见 D、主力军  反映  坐而论道  喜闻乐见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譬如如朝露,去日苦多。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也是《向导》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出版发行的重要原因。 B、这也是《向导》在极端环境依然能够坚持发行出版,甚至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的重要原因。 C、这也是《向导》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甚至在极端环境依然能够坚持出版发行的重要原因。 D、这也是《向导》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发行出版,甚至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的重要原因。

八、语言表达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天宫空间站最重要的一步, , 之所以是整个空间站的中枢,:第一,其他舱段和飞船都是对接到它“身上”的;第二,核心舱是航天员长期驻留的主要生活场所,不仅能够保证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在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第三,核心舱是整个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而且具有长期自主飞行能力。

  • 9. 下图为拉萨旅游标识。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三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航天,浪漫无敌!很久以前,中国人抬头望的时候,满天神话。天问、祝融、嫦娥、玉兔、悟空、天宫、北斗……直到他们以这些名字将自己的航天梦一一照进现实!从此以后,当我们再抬头,当知——满天渐是中国人的浪漫!神话般的现实!

    材料二:

    巴洛克小区、莱茵庄园、塞纳小镇……一眼扫去,这些名字是否熟悉得紧?

    曾经,大江南北一些居民小区,就爱取这样的“洋名字”,建筑土没事,名字“洋”就行,拉起一张外国皮,不愁没有客源。但是这股“歪风”,一些地方准备刹住。近日,海南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列出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居民小区等被认定取名“崇洋媚外”,并拟着手开始清理。

    班级计划举行“坚定文化自信”主题班会,围绕上述两则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