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实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48分)

  • 1. 与古埃及和古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起源于独立的封闭性很强的河谷不同,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于一个地形较破碎由河道连接组成的盆地群,中国的早期国家不像上述两个文明一样是在同一地域内连续地成长起来的,而是有一个明显的二次整合过程。这说明(   )
    A、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 B、世界文明的孤立性 C、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 D、世界文明的交融性
  • 2. 在希腊哲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传说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其开导词与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惊人地相似。这表明( )
    A、两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源头 B、两河流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C、两河流域对西方世界文化影响广泛 D、两河流域对希腊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 3. 西欧城市兴起后,为抵制封建贵族与教会的掠夺,市民选择了支持封建王权,封建王权则赐 给市民以自由贸易乃至自治的特权。市民与封建王权的这一关系最明显体现在双方曾(   )
    A、共同镇压无产阶级 B、合作复兴古典文化 C、互相支持反对教会 D、共同反对君主专制
  • 4. 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早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给东方带来了伊斯兰文化 C、广泛翻译希腊、波斯的典籍 D、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 5. 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广泛使用奴隶,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这些国家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阿克苏姆王国发展到鼎盛时期 B、农业进步和环印度洋贸易发展 C、欧洲人对非洲的早期殖民侵略 D、桑海的区域霸主地位达到极盛
  • 6. “大发现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换言之,没有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们的扩张要求,就没有地理大发现;但若没有国王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及贵族的参与,同样也不会有地理大发现”。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说法能够证明上述结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结果 B、新航路开辟有利于欧洲封建统治的巩固 C、新航路开辟促成欧洲反天主教会力量联合 D、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率先支持探险
  • 7.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之前,欧洲上流社会用于室内装饰的棉纺织品基本上都从印度进口。随后,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适合不同社会等级的服装和装饰的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据此可知(   )
    A、生活需求发生质变 B、传统国家走向衰落 C、洲际贸易得到发展 D、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 8.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取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 9. 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所有胜仗。”这主要是因为《人权宣言》(   )
    A、猛烈冲击了法国的专制制度 B、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法典 C、推动了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D、是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 10.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上述材料中所述英国获得“充裕流动劳动力”的途径是(   )
    A、殖民扩张 B、“三角贸易” C、圈地运动 D、贩卖黑奴
  • 11. 1870年后,新的发明、制造程序,以及把产品输送到市场和变卖的方法使早期的工业化支柱国家失效了。大规模的工厂使早期工业时代的纺织厂和铸铁厂相形见绌。这一变化(   )
    A、使英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扭转了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向 C、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D、保障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
  • 12. 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
    A、恩格斯否定了马克思的斗争形式 B、马克思主义理论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的赞同
  • 13. 15——17世纪的欧洲历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如果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条件 C、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传统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逆境中成长起来,民族意识产生并不断加强。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亚洲的觉醒”时期。“亚洲的觉醒”意指(   )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民主革命 C、亚洲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D、亚洲各国选择了暴力斗争的道路
  • 15. 关于一战爆发的原因,罗素认为,“许多人确实有一种倾向于战争的本能……许多原因导致战争,但是,随着所有市民欢迎战争爆发,‘受挫的情绪’是战争狂热的主要原因”罗素的观点(   )
    A、反映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立场 B、不符合唯物史观对战争的正确认识 C、代表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基本认识 D、揭示了战争爆发、扩大的根本原因
  • 16.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带来了空前灾难,造成了巨大破坏。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战前都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B、战后才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C、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 D、战后都形成了国际关系新秩序
  • 17. 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谈到“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了当时苏俄(   )
    A、阶级敌人仇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部分知识分子对新经济政策不满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危机 D、民众渴望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特点有(   )

    ①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②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③运动具有平衡性 ④“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 下面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某重大事件的两幅政治漫画,对其解释准确的是(   )

    A、加速了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形成 B、核武器数量成为事件解决的关键 C、事件导致美苏开始争夺第三世界 D、美苏双方拒绝单方面形成的妥协
  • 20.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需声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C、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D、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 21.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指出:“共产主义、平均主义是有害的,因为它袒护懒汉和责任心不强的人,而损害勤劳和舍己为公的人,袒护非熟练工人而损害熟练工人。”这说明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
    A、力图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B、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汲取“新经济体制”的优点 D、尝试改革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
  • 22. 1998年,韩国成立了直属国务院的金融监督委员会,将原来分属于韩国银行、财政部、银行监督院、保险监督院、证券监督院的各类监管职责通通转移到金融监督委员会,由其机构负责实施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集中统一的监管。韩国政府的意图是(   )
    A、抓住西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B、提升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 C、对金融行业实施全面的国有化 D、切断与国际资本的联系
  • 23.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它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电子商业兴起的前提条件是(   )
    A、国际投资的发展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C、工业革命的深入 D、便利的交通
  • 24. 近年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二、非选择题(52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表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4.2%

    24.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9%

    43.2%

    22.5%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50.9%

    32.6%

    26.8%

    1990年

    71.4%

    54.4%

    59.2%

    材料二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新中间阶层”是难以准确定位的社会阶层,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委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提取其中的主要历史信息,概括提取的历史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产生原因。并指出这一历史现象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改革成功与苏联、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信息化使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突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材料三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方案”的提出进行历史解释。(要求:明确写出“中国方案”的内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提示:可从“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等角度解释)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 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