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单项选择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

  • 1. 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长”,周人则认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其目的是(   )
    A、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B、论证法统的合法性 C、注重人事和制度建设 D、周的天命观理性成分增加
  • 2.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
    A、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 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 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 3. “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 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 4. 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   )
    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 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 5. 《白虎通·嫁娶》记载:“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左传》也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郑国的世子姬忽,姬忽不敢接受:“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B、尊卑有序的纲常伦理 C、内外有别的阶级划分 D、等级森严的宗法规则
  • 6. 唐代科举制发展,诗人姚合说“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B、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C、科举制能够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能够提高官员素质
  • 7. 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放宽商业发展环境 B、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 C、贯彻汉唐地方行政建制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
  • 8. 万历《大明会典》将内阁的职权,都详细地分别附载在翰林院的条目之下,直至崇祯,也无改变。这本质上说明了(   )
    A、说明出现宦官专权 B、内阁地位不独立 C、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D、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
  • 9.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 10. 有学者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导致反帝爱国运动空前高涨 B、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动摇了满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11.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冲破了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D、与《资政新篇》主张异曲同工
  • 12.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 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 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
  • 13. 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 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 14. 孙中山指出,由于“排外之心而狂妄之举”,“愚蒙之质”而蛮干蠢干的同时,也有“视死如归”的精神,“然义和团,尚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若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其意在强调(   )
    A、义和团斗争目标不明确 B、义和团的爱国与牺牲精神给予后人启发 C、农民阶级无法挽救中国 D、清政府面对列强侵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15.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的事件是(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 16. 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走向工厂、矿山,开始接触工人并开展工人运动。这说明(   )
    A、五四运动掀起工人运动的高湖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C、建立新型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 17. 董必武在浙江嘉兴烟雨楼写下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该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18. 1924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 19.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为此,毛泽东(   )
    A、领导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 D、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 20. 1935年1月,日本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月至7月,胁迫南京政府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为应对时局中共(   )
    A、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部署整顿党内的“左"倾错误 C、积极开展彻底的反围剿斗争 D、领导学生运动要求华北自治
  • 21. 下图是近代某时期华北晋察冀根据地普选时的场景,此举的目的是(   )

    A、响应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思潮 B、开启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 C、调动各阶层的参政热情一致抗战 D、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 22. 1947年,邓小平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把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刘伯承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材料所述的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B、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 C、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配合了平津战役的进行
  • 23. 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   )
    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 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
  • 24. 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其反映了(   )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村民委员会是我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C、我国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具体实践
  • 25.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一个女人到了年龄而没有结婚是极不名誉的事情。柏拉图认为男子过了婚龄仍不结婚生子是违反神意的,这样的人从35岁开始每年须交纳罚款。在雅典,没有合法的男性后裔者在公民大会上没有发言权。这反映出古代希腊( )
    A、公民个人利益受到忽视 B、社会生活以家庭为中心 C、公民范围呈现开放趋势 D、崇尚城邦利益至上原则
  • 26.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 27. 杰斐逊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横向分权是指(   )
    A、三权分立 B、联邦制 C、总统制 D、民主制
  • 28. 有学者指出:“(法国)在制定1875年宪法时,国民议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辞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这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   )
    A、消除了诸多矛盾和隐患 B、捍卫了共和制的成果 C、兼顾各派别的政治利益 D、借鉴了英国的宪政模式
  • 29. 下面为苏联宣传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马歇尔计划”笑里藏刀

    A、美苏意识形态冲突的产物 B、体现美苏争霸的缓和态势 C、美国尚未认识到美苏矛盾 D、美国扶持苏联等欧洲国家
  • 30. 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从1961年以来,其成员国已由最初的25国发展到1993年的107国和目前的120国。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   )
    A、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 B、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 D、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
  • 31. 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1000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440多件石镰和78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 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 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
  • 32. 《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轮作养田 B、因地制宜 C、动力先进 D、精耕细作
  • 33. 下表是不同史料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内容

    出处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

    “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盐铁论·散不足》

    “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京师).”

    《隋书》

    A、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府经营 B、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的原因 C、官营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D、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 34. 唐宋时期对土地买卖典当有诸多限制,且规定须“先尽亲邻”;元代虽对亲邻买卖放松要求,但增强了朝廷控制;到了明朝时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松弛,土地买卖的桎梏被打破,政府对“优先购买权”的禁止和对市场价格进行了扶持。材料实质上说明(   )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 B、土地买卖逐渐实现自由化 C、土地所有制性质已发生根本改变 D、土地国有得到进一步巩固
  • 35.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 36. 据《宋辽金夏元史》记载∶知南宋增赋,较正供不啻数倍,而南方富源尽辟,始能供此重敛,亦可互参焉。据此推断,南宋(   )
    A、赋税徭役最为繁重 B、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C、江南地区商业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37. 明朝万历年间的东南省份,佃户在获得永佃权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佃种的土地自由买卖、典押,取得与地主“同等”的地位;有的佃农将自己佃种的土地,转手租给别人,自己成为“佃主”。这个现象表明(   )
    A、生产系发生根本变革 B、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 38. 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 39. 明清时期徽商实力勃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方向发展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的空前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40. 马克思把中国“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由盛到衰的急剧变化称之为“奇异的悲歌”,并深刻地剖析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他认为导致“奇异的悲歌”出现的根源是(   )
    A、中华帝国人口众多 B、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C、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士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密。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

    ——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时期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阶段

    重要论断和理念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

    毛泽东指出:“自从有历史以来,任何国家间的关系,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国家间这样休戚与共,这样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这样互相援助和互相鼓舞

    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56年,毛泽东将中国外交政策明确地表述为“同兄弟国家团结一致,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到中共十八大召开

    邓小平主张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

    ——摘编自曲鹏飞《中国共产党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索》

    从上表中提取中共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可提取部分信息,也可提取整体信息,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 43.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

    材料一: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 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