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 2. 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朝露晶莹 C、晚秋,霜打枝头 D、严冬,滴水成冰
  • 3. 如图所示的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烘干湿手 B、 哈出白气 C、 霜打枝头 D、 湖面结冰
  • 4. 图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树叶上的露水 C、 秋天大雾弥漫 D、 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
  • 5. 物质处于A物态时,具有固定的形状;处于B物态和C物态时,具有流动性。对处于C物态的物质进行降温压缩后,也可以使其转变为B物态。下列哪种物态变化为升华(  )
    A、物态A变为物态C B、物态B变为物态C C、物态C变为物态B D、物态A变为物态B
  • 6. 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薄雾缥缈 C、 秋天,露珠晶莹 D、 冬天,雾松簇簇
  • 7.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 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 8. 水是“魔术师”,雨、雪、雾、霜都是水为自然界描绘出的一幅幅壮丽景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天的雨是熔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B、夏天的雾是液化现象,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C、秋天的霜是凝华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D、冬天的雪是凝固现象,形成过程需要放热
  • 9. 中国古诗词中涉及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霜的形成所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固 C、凝华 D、汽化
  • 10.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湿手烘干 B、 深秋凝霜 C、 清晨结露 D、 冰雪消融
  • 11. 关于下列物态变化及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雪消融是液化吸热 B、 露珠形成是熔化吸热 C、 大雾散去是液化放热 D、 雾凇形成是凝华放热
  • 12.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早春,冰雪融化 B、盛夏,山间形成浓雾 C、初秋,田野花草挂上露珠 D、寒冬,树梢上结了霜
  • 13. 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板上小水滴不见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干冰能够降温是由于干冰升华吸热 D、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14.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说明玻璃是晶体 B、寒冷的冬天,嘴会呼出“白气”,这是水蒸气汽化而成的 C、防疫用的消毒高压雾炮车在喷雾消毒时,喷出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初冬的早晨,地面会有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遇冷后的凝华现象
  • 15. “农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农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三九严寒雾凇开,俗称树挂满江白”,雾凇是凝华现象
  • 16.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湿衣服变干了 B、 冰雪消融 C、 樟脑丸逐渐变小 D、 泼水成冰
  • 17.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
    A、 冬天衣服冻干 B、 冬天窗上冰花 C、 冬天草上白霜 D、 压缩乙醚成液体
  • 18.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学生喜爱,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有关诗句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二、填空题

  • 19. 瑞雪兆丰年。2018年元月,安徽多地普降瑞雪,雪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
  • 20. 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 21. 在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展示的一件冰雕作品,如图所示。该冰雕作品连续放置在-20℃的气温下,过一段时间后,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该冰雕发生了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 22. 物理课堂上,小金老师让学生观察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奇特现象。她将干冰放入试管,将气球套在试管口上,过一会儿看到气球被充气,越来越大,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干冰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过一段时间发现试管壁外面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试管外壁结霜的现象说明干冰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 23. 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填“露”“冰”或“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 24. 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必要时可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迅速(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 25. 南极地区是冰的世界,虽然这里降水量很小,但是空气却很湿润,这是因为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升华过程要热量。《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的一种物态变化是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 26.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以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曾任临川内史的东晋诗人谢灵运游庐山有诗云:“昼夜蔽日月,冬夏黄霜雪”,霜的形成是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该过程 热(选填”吸”或“放”)。

三、解答题

  • 27. 物理课上研究物态变化时,王老师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人易拉罐中,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气”,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白气”和霜的成因。
  • 28.

    2010年1月3日,北京市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第二天,我们在小红家的窗玻璃上拍到了美丽的“冰花”,如图所示.请问这美丽的“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室内表面上形成的还是窗玻璃的室外表面上形成的?请你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

四、实验探究题

  • 29. 小旋同学把4、5块干冰一起放入水槽后,产生大量气泡,水面上方及水槽上方弥漫大量的白雾,如图所示。

    (1)、水槽中的水沸腾了吗?
    (2)、干冰在水中发生哪种物态变化?
    (3)、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4)、水面上方的白雾是向上飘,还是向周围下沉?
  • 30. 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霜”形成的条件是

    (3)、小明为了验证小红的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