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积累

  • 1. 看拼音,写词语。

    hán  lěng

    zèng  sòng

    jú  huā

    shí  jìng

    xié  yáng

  • 2. 比一比,再组词。

       霜    残    斜    挑

       露    浅    抖    跳

  • 3.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Ⅰ“行”读音:①háng;②xíng    人    银    步

    Ⅱ“处”读音:①chǔ;②chù            到    

  • 4. 选择划线字的正确意思。

    坐:①坐下;②(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③瓜果等植物结果实;④把锅、壶等放到炉子上;⑤因为。

    Ⅰ火旺了,快把水壶上。

    Ⅱ妈妈在沙发上织毛衣。

    Ⅲ这座房子北朝南。

    Ⅳ花谢了,瓜秧上了几个小瓜纽儿。

    Ⅴ停车爱枫林晚。

  • 5. 按要求完成练习。
    (1)、“行”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行”的读音有 , 对照读音分别可以组成的词语是
    (2)、“动”可以组成拨动、等词语。
    (3)、“知”的常用意思有:①知道;②知识;③使知道。在“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知”的意思是 , 另外两种意思可分别组词:
  • 6. 给下面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选择正确解释。(填序号)
    (1)、白云处有人家(    )
    A、出生。 B、产生,生出。
    (2)、停车爱枫林晚(    )
    A、因为。 B、坐下。
    (3)、荷尽已无雨盖(    )
    A、拿。 B、举,向上托。
    (4)、萧萧梧叶送声(    )
    A、吹箫的声音。 B、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7. 写出表达下列意思的诗句。

    ①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晚秋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②江上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8. 写诗句大意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生出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这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景色您必须记着,那就是橙子金黄橘果青翠的初冬之时。

二、课文理解

  • 9. 回顾古诗,填空。
    (1)、《山行》一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寒山”指的是
    (2)、《赠刘景文》一诗的前两句抓住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傲霜斗寒的形象。
    (3)、《夜书所见》中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的声音,第二句中的“客”指 , “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
  • 10. 课文回顾。

    ①本课三首古诗围绕“秋”这一中心,描写了三位诗人眼中各具特色的

    ②《山行》中,诗人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③《赠刘景文》描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色。诗句中的组成了一幅冷清的深秋初冬景象,但诗人笔锋一转,后两句描写了生机盎然的丰收景象——“橙黄橘绿”,给人以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

    ④《夜书所见》描绘了、儿童、篱落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11.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字点明深秋季节;“”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有人家”使人联想到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箱枝。

        这两句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做霜斗寒的形象。

  • 12.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判断正误。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叶绍翁。
    (2)、“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意思是知道有几个儿童在帮助大众织布。
    (3)、“挑促织”的意思是“捉蟋蟀”。
    (4)、“篱落”就是指“篱笆”。

三、诗歌鉴赏

  • 13. 课内阅读。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写的是_______。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_______,“斜”字与“上”字_______,写出了_______的山势。(   )
    A、山;距离;意思相近;高而缓 B、山路;绵长;呼应;高而缓 C、山路;绵长;重复;高而缓
    (2)、“白云深处有人家”,写_______,写_______。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_______”,—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_______。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_______: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
    A、云;人家;石径;很高;想象的空间 B、白云;深处;寒山;很大;想象的空间 C、云;人家;石径;很大;想象的空间
    (3)、“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的情感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_______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_______”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_______。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_______。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_______”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
    A、惊喜之情;红;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B、叹之情;晚;夜晚之景;喜爱之极;停车坐爱枫林晚 C、惊喜之情;晚;傍晚之景;喜爱之极;霜叶红于二月花
    (4)、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_______。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_______。( )
    A、枫林;原因 B、枫叶;心情 C、枫林;秘密
  • 14. 课内阅读。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________的。诗的前两句________,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________的萧瑟景象。后两句________,揭示赠诗的________。(   )
    A、宋轼;写景色;秋天;议景;原因 B、刘景文;写景;秋末冬初;议景;目的 C、刘景文;议景;秋末冬初;写景;目的
    (2)、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_______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______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______和______。(   )
    A、橘黄橙绿;松柏;高尚品格、坚持的节操 B、橙黄橘绿;松柏;高尚品格、坚贞的节操 C、橙黄橘绿;松柏;不畏严寒、与众不同
    (3)、作者眼中的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________,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________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A、人到老年;收获成功;乐观向上、继续努力 B、人到青年;大有作为;淡泊名利、安居乐业 C、人到壮年;大有作为;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4)、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________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________景象,显露了________,给人以昂扬之感。( )
    A、悲秋;丰硕;勃勃生机 B、悲秋;美丽;喜人的果实 C、赞秋;凄凉;悲秋
  • 15. 课内阅读。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七言古诗是________诗人_______在异乡_______之作。(   )
    A、唐;叶绍翁;触景生情 B、南宋;叶绍翁;触景生情 C、南宋;叶绍翁;兴致偶发
    (2)、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_______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_______反衬出秋夜的_______。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
    A、听觉形象;声音;喧闹 B、视觉形象;声音;寂静 C、听觉形象;声音;寂静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写出了秋意的_______,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_______。(   )
    A、梧叶、寒声、江上秋风;清冷;凄凉 B、梧叶、江上秋风、客情;清冷;凄凉 C、梧叶、寒声、江上秋风;清冷;悠闲
    (4)、儿童夜捉_______,勾起诗人对_______的回忆。诗歌流露出_______之情。( )
    A、促织;家乡;留恋家乡 B、促织;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 C、促织;童年生活;留恋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