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三十八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2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 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
1. 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2. 《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 B、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C、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3. 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4.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5.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 )A、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 B、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限制了家庭手业的发展6.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D、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7. 随着大量汉民流入蒙古地区,漠南地区逐渐形成半农半牧或农业区。对此,康熙帝在张家口等地设置专管汉民的县丞,嘉庆帝在吉林、盛京、直隶等口外毗连地区设置府、州、县、厅。这些设置( )A、普及了内地管理制度 B、巩固了清朝国家统一 C、促进了蒙古农业发展 D、动摇了封建领主经济8.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0.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报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11. 1911年12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支持12.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转折点 C、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方向13. 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14. “两个傲慢者互相顶撞,双方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中国拒绝对世界开放,而英国人则不管别人愿意与否,想让世界对所有的国家交流开放。”中英双方在18世纪的这种冲突实质是( )A、传统外交与近代外交的差异 B、自然经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C、儒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分歧 D、维护主权与扩张殖民的对抗15.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仍懵懂无知 D、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16. 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 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17.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 B、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18.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一路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19. 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D、日军被迫三易主帅20. 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土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21.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电示:“国民党有在京(南京)沪线组织抵抗及放弃该线将主力撤至浙赣路一带之两种可能,我们必须有应付两种可能的准备。”依据电文判断,中共中央正在筹备( )A、实施北平谈判达成的和平协定 B、进行战略反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C、实施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D、解放军渡江作战,将革命进行到底22.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23. 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4. 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25.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出现了官员问责机制,即“审查”。一方面对即将离任的各级官员进行强制性稽查,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随时对公职人员发起指控,主持审查的人员也受该制度的约束。该举措( )A、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B、说明了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C、避免了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 D、引发了官员与公民之间的对立26. 罗马法规定,诚信是开展民事交往的必备条件。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罗马法创制了“诚信诉讼”,即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作出公正判决,无须拘泥于形式恪守法规。这表明罗法( )A、注重维护政治权威 B、背离法律至上原则 C、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D、坚持裁量的随意性27.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28. 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很多代表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这一主张( )A、根植于美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赋予了中央政府较大的司法权力 C、体现了美国加强中央权力的渴求 D、在美国宪法中基本得到落实29.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3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B、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31. 关于《非战公约》的正确表述有( )
①第一个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④为国际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2.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组织反战和平运动的原因有( )①顺应了人民愿望和要求 ②美苏冷战
③世界人民维护和平意识增强 ④禁止各国发展核武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成为各种流行病频发地带……检诸相关史料,可以发现霍乱是其中最为频繁的一种。民国时期上海霍乱流行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频繁,数十年几乎无年不发生;二是死亡人数多,涉及各色人等,尤以移民、苦力等下层社会群体受害最深;三是成因极为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如贸易、人口、移民、城市管理、习惯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分层、战争等。多种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使上海成为当时中国三大霍乱中心之一。研究还发现,民国时期上海霍乱不同于一般的传染病,而是现代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的一种城市病,其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多于自然的层面。
——摘编自胡勇《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原因探略》
材料二
东北地区自晚清以来就是一个鼠疫灾害多发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依然严重的鼠疫流行给执政初期的党和政府以严峻的执政考验,促使东北地区党和政府与社会积极应对,不仅迅速成立了专业鼠疫防治机构,组织实施了有效的疫区处理工作,开展了积极的鼠疫临床治疗,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鼠疫救疗机制,而且从群众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两个方面迅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鼠疫疫情报告制度;实施了积极的鼠疫预防接种,开展了大规模的捕鼠、灭蚤及环境卫生工作,加强了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与教育等……这些措施为东北地区成功的鼠疫防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应对机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上海霍乱频发的主要原因及反映本质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采取的鼠疫应对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机制的重要意义。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常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认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子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1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