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双辽市、长岭县、大安市、通榆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7月摸底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 1. 西周文献和金文中频繁提到了“孝”,主要含义有两重:一是对祖先的尊崇与祀奉,二是对生身父母的孝养。相关记载以前者为主,后者甚少。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伦理逐渐形成 B、宗族是主要社会单位 C、血缘关系日趋淡化 D、文字系统的发展完善
  • 2. 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   )
    A、南宋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业的繁荣推动农业商品化 C、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 D、统治者重视对商业的管控
  • 3. 据《全唐文》载, 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由此可见唐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 4.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社会观念发生变化 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
  • 5. 鸦片战争后有人记载:“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B、商品经济开始取代自然经济 C、传统手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D、中国市场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 6. 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 7.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u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 8. 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    )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 9. 罗马法规定:打麦场邻地的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筑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
    A、法律不能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对公民和自由民区别对待 C、法律重视调节贵族和平民的利益矛盾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 10.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 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   )
    A、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 B、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 C、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 D、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
  • 11. 1929 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 38 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同时政府用 5 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 7 亿美元。这说明当时政府(   )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践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 12. “冷战”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说:“今后的世界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而是美国式的放任主义的文化和反美国文化之间的对峙。”此观点的核心是(   )
    A、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B、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C、主张结束武力对抗 D、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 1881 年 11 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扶贫政策的独特性及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内容

    20世纪80年代前

    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1937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人们也常常把1937 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抗日战争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学术界开始讨论把1931年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

    1990年后

    持“十四年抗战”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时也大多从1931年写起

    2015年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明确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到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十四年艰苦曲折的斗争”

    2015年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表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 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1937 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仪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

    ——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934—1937 年)》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 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 1870 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 20 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1963 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交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 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

    ——摘编自董庆伟《清雍正帝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