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其年代可表述为( )A、公元5世纪80年代 B、公元5世纪90年代 C、公元6世纪80年代 D、公元6世纪90年代2. 在百家讲坛中,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它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李渊 C、李隆基 D、李亨3.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 )A、选拔人才的重要 B、社会危机的严重 C、偏信则暗的危害 D、人民群众的重要4. 下图反映出唐中央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方式是( )A、和亲 B、册封 C、武力征服 D、设管理机构5. 下列可以印证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史实是( )A、曲辕犁和筒车的推广 B、唐三彩的生产 C、国际性大都会的出现 D、棉纺织业的兴起6. 唐代是诗歌创作最繁华时代,各种诗风百花齐放,其中以诗写史最突出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7. 郭沫若曾赋诗一首:“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下列能作为鉴真“传道艺”实物见证的是( )A、《大唐西域记》 B、大雁塔 C、《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D、唐招提寺8. 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这则事例可用于解释( )A、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B、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C、宋辽之间的敌对关系 D、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9.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诗句赞誉岳飞的是( )A、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B、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D、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10.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被誉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泉州 C、广州 D、成都11. 下图是历史上某一王朝行政区划图(局部)。这个王朝应该是( )A、北宋 B、南宋 C、金朝 D、元朝12. 下侧“瓦内说书”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北宋的(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上京13.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其书名的意思是( )A、揭示为君之要 B、以经济实力治国家 C、用来警示百姓 D、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14. 在统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朱元璋的画像用右图替代了之前教材中的左图。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时代变化 B、审美需求 C、史学研究 D、个人喜好15. 明朝时有一位航海家,用友好的行动征服了沿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位航海家是( )A、郑和 B、徐光启 C、朱棣 D、戚继光16. 下侧是某同学整理的某朝代著名建筑卡片,其中名称部分应该填写的是( )A、万里长城 B、紫禁城 C、布达拉宫 D、圆明园17. 统治长达270多年的明王朝最终灭亡于( )A、政治腐败 B、民族矛盾 C、外敌入侵 D、农民起义18. 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文天祥抗元 B、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19. 下侧卡片所示内容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A、与西藏的关系 B、与新疆的关系 C、对边疆的管辖 D、对外联系与交往20. 下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 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 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21.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____,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其中“_____”应补充的内容是( )A、三省 B、锦衣卫 C、六部 D、军机处22. 下侧统编教材中的文字阐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23.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徽调基础上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之后逐渐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群芳争艳 B、一脉相承 C、融合创新 D、异彩纷呈
二、综合题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图文资料
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2)、材料二中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哪个朝代?该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该政策对材料一中的制度有什么促进作用?(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该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什么变化?该变化对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方人口大为减少,唯有东南地区有余粮(主要是大米)可供输出。因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只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手段的大运河,突然成了唐朝中央政府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摘编自(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1)、依据材料指出在安史之乱前后大运河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的大致走向,下面最贴切的是哪一个?(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及发动者。它给唐朝经济及国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小李认为由材料可以判定“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你赞同他的判断吗?为什么?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就已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大都属于中国人。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一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书目计量表。
——摘编自伯淳《中华传统科学四大发现与四大学科》等
(1)、如果诺贝尔奖在宋元时期就已设立,你认为哪两项科技成就可以入选?说一说理由。(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四大学科名称。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朝为例举出图中频次最高学科的代表巨著一部,并说明其历史地位。(3)、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你会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