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胞吐过程,该过程不消耗ATP D、兴奋经突触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2. 下图表示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流计的电极均连接于神经纤维外表面,A、B、C 为可以选择的刺激位点,X 处有无突触未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 B 点,兴奋就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 A 点 B、刺激 A 点,①指针先向左偏,后向右偏 C、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D、刺激 B 点,观察②指针的偏转次数,可以判断 X 处有无突触
  • 3.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4. 丙咪嗪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能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均属于抑制性化学递质 B、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 C、丙咪嗪可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的几率 D、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可被突触后膜摄取而发挥作用
  • 5.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泡和受体的分布决定了兴奋传递的方向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①处为轴突末梢膜,③处不可能是轴突膜 D、④既是神经递质受体又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
  • 6. 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完成“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
  • 7. 如图为某动物离体反射弧的部分神经元连接通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②受到适当的强刺激产生兴奋,则①④处一定会产生兴奋 B、刺激①处产生的兴奋与传导到②处产生的兴奋强度相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③处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D、若细胞外液的Na+浓度增大,刺激②处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
  • 8. 科研人员做了以下系列实验:

    实验1:取富含乙酰胆碱的鼠脑悬浮液注射到被酒精损害记忆大鼠的海马区,可以改善其记忆。

    实验2:对学习21天后的大鼠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阻止胆碱酯酶破坏乙酰胆碱)处理,结果大鼠可以保持记忆而不遗忘。

    实验3:增加大鼠海马区神经末梢内的胆碱乙酰转移酶(催化乙酰胆碱合成的酶)的活性可以提高大鼠的记忆力,此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大鼠学习能力的指标。

    以上实验不能说明(   )

    A、乙酰胆碱是一种有助于记忆的神经递质 B、乙酰胆碱、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分布于内环境 C、大鼠学习21天后常常会产生遗忘的原因可能是胆碱酯酶活性过高 D、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打开Na+通道
  • 9. 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需一定强度的刺激诱发才能产生。刚好能引发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被称为阈强度。图示受阈强度刺激后神经元上某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绘制出上图曲线仅需1个电表,其两个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侧 B、⑧处时该神经元也有兴奋性,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即可引发动作电位 C、②~⑤过程主要由K+外流引起,期间神经元的膜所处状态可能不同 D、⑤~⑦之间属于复极化过程,期间神经元的膜所处状态始终相同
  • 10. 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峰值会低于+40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乙图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
  • 11.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D)是一种常用抗抑郁药。下图是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X通过胞吐释放小分子神经递质,可保证递质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 B、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细胞Y上蛋白M的数量减少,有可能导致人患抑郁症 D、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 12.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释放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h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B、ACh释放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物质C可被循环利用 D、如果没有D酶,兴奋传递的速度更快
  • 13. 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
    A、 B、 C、 D、
  • 14. 如图的三个装置中,有关神经结构处于相同的培养环境中.且AB均相等,BC均相等.若刺激A点,观察三个电流表,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均能发生偏转 B、发生偏转的次数相同 C、从刺激到发生第一次偏转的时间相等 D、若不止一次偏转,则一次偏转到下次偏转的时间间隔不同
  • 15. 下图示意反射弧结构,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a可引起b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应,而刺激b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a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B、刺激后,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刺激后,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单向的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使突触传递抑制
  • 16. 神经肌肉标本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组成。每根神经纤维控制一个肌细胞,参与收缩的肌细胞越多,肌肉张力越大。如图为两个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A、B分别指两个标本上的坐骨神经,甲、乙为两极均接在膜外的电表。神经A直接搭在右肌肉上,刺激B,左肌肉和右肌肉均会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蛙的坐骨神经是许多神经元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B、刺激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右肌肉张力不断增大 C、给予右肌肉适宜刺激,左右肌肉均可收缩,甲电表指针不偏转 D、给A处一个适宜的刺激,左右肌肉收缩,甲、乙电表指针均不偏转
  • 17.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图丙中a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丙的b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二、非选择题

  • 18. 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所示结构为 , 该结构上信号的转换过程为
    (2)、据图判断,谷氨酸是(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判断依据是。图中③过程与膜的性有关。
    (3)、据图分析,NMDA的具体功能是
    (4)、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下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内渗透压 , 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答对一点即可)。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以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静脉注射氯胺酮(填“会”或者“不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 19. 急性低温(4℃)会影响大鼠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小,且能恢复。为了验证这一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实验材料与器具:生理溶液、大鼠心室肌细胞、神经元,带2个电极的电表等。要求与说明:实验所用心室肌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静息电位为-90mV,实验大鼠的正常体温为36℃。温度调节具体过程不做要求,未涉及的实验条件均适宜,实验不再分组)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将大鼠心室肌细胞置于36℃生理溶液中,

    ②将温度调至 , 用电表测量其静息电位的大小。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大鼠心室肌细胞由急性低温恢复至正常体温时静息电位的变化情况(设计一个坐标系,以曲线图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从能量角度分析,急性低温影响静息电位大小的可能原因是

    ②理论上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成熟红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其原因可能是

    ③该实验选用离体细胞而非直接对活体大鼠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