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1节 物质的构成同步练习(优生加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对于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 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2. 关于扩散现象,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3. 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4.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 B、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 C、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5.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但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6. 生活中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B、向一杯清水中滴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可以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7. 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D、分子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8. 下列现象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汽化后体积变大——分子间空隙增大 B、水通电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物体会热胀冷缩——分子的体积发生改变 D、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9. 将两块相同的方糖分别投入到两个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装水烧杯中,发现温度高的烧杯中方糖消失的快,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方糖吸收热量熔化了 B、方糖的消失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C、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快 D、方糖的分子大小保持不变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大雾中,我们看到空气中许多极小的水珠就是一个个小分子 C、把一块铜块锉成极细的铜屑就是铜分子 D、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11. 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在下列诗词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息运动”的是( )A、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2.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黄豆和芝麻混合总体积变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B
红墨水滴入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13.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八月桂花飘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14.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的分子排列方式。与图丁中自然现象的形成相对应的分子排列变化是( )A、甲→乙 B、乙→丙 C、丙→甲 D、乙→甲15. 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 B、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 C、“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6. 国家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均为无烟学校,各学校均张贴了如图所示的禁止吸烟标志,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其他人都在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7. “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下列研究分子特点实验中,采用该方法的是( )A、酒精和水混合 B、黄豆和芝麻混合 C、气体扩敞实验 D、铅柱粘合实验二、解答题
-
18. 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在直玻璃管中先注入一定量的(选填“水”或“酒精”),并且优先选用内径较(选填“粗”或“细”)的玻璃管。19. 有一家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即钢罐内表面要压接一层0.25mm厚的铝片。焊接专家、锻压专家都束手无策。后来,一位科学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先把薄薄的铝片装到钢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铝膜就与钢罐接牢了。(1)、请你简要说明其原因。(2)、请举两个实际例子说明水结冰的危害性。20.
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图甲,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图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为什么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且乙大于甲?
21. 为什么炒菜时几分钟就咸了,而腌菜时却需要很长时间?22.我们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以斥力作用为正方向,画出斥力一分子间距离图如图所示,请解释以下问题.
(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质处于什么状态?(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3)、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即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从图线上如何解释?23. 同学们做作业时,常用透明胶带把错处揭掉,在操作时往往把胶带用力抹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容易将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么?三、填空题
-
24.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液态氧
-183
液态氮
-196
(1)、在A,B,C中,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幅图是(填标号)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25. 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瓶中的液态氧气、实验室里制取出来的氧气,都能和碳、硫、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因为构成这三处不同地方的氧气的微粒都是 , 而且相同的分子相同。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在室内放上一盆桂花,满室清香,说明分子。篮球越挤压越吃力,并不能无限挤小,说明分子间存在。26. 通过对水的三态模型的观察发现:(1)、液态水温度时会变成固态的冰;温度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构成水的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发生了变化。(3)、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变化过程。27. 如图所示是水在三态变化时的分子示意图,请完成下列填空:(1)、A为态,C为态,E为态。(2)、B为过程,D为过程。(3)、从微观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质为。28. 科学研究中,严密的实验设计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液体扩散实验中用注射器慢慢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选填“底部”或“上部”),与此目的相同,在气体扩散实验中,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不应该按照图( 选填“甲”“乙”或“丙”)放置。(提示: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29. 小明走进正在使用电蚊香的房间,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这是现象;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能结合在一起,甚至还能吊起一个大钩码,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选填“引力”或“斥力”)。30. 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红宝石”,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31. 图中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 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 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32. 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填“A”或“B”)瓶。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33. “破镜重圆”从物理知识的角度来说(填“能够”或“不能够”)实现,因为破镜断裂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 , 分子间的作用力非常。
四、实验探究题
-
34. 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选瑣“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35. 开展反思和质疑对学习十分重要。在研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时,教材安排了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如图),实验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1)、实验中要先往细玻璃管内加水再加酒精,这是为什么?(2)、有同学认为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实验操作时,用手指堵住管口,导致一部分水粘在手指上了,使得总体积减小,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地写出实验方案)。(3)、为了进一步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教材还安排了模拟实验: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先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再充分混合后记下总体积,比较前后总体积的差异。这样的操作,你认为是否合理?如认为合理的,请说明理由;如认为不合理的,请写出更合理的方法。36.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分。
(1)、从扩散现象可以看出,固体分子间距离较 , 作用力较 , 大多数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振动,不能移动,分子不容易脱离其他分子的束缚而进入另一种物质。(2)、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 , 作用力较。(3)、根据你的推理和想象,液体分子运动情况是怎样的?。37.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2)、图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五、综合说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