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8-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有学者指出:“西周王朝通过对血缘宗法与分封制的有机结合体的合理运用,加大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可是周代的政治就是按照血缘说话,一切都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无疑把统治阶级内部人员流动的通道堵死了。”该学者意在说明周代(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抵触 B、血缘对贵族政治的完全限制 C、宗法血缘与政治间存在矛盾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 2. 中国古代的监察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解释对应不一致的是(   )

    选项

    监察官职

    解释

    A

    秦代御史大夫

    丞相副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B

    汉代司隶校尉

    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C

    唐代御史台

    定期到各州县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D

    元代御史

    纠举官吏时,可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A、A B、B C、C D、D
  • 3. 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 4.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仁则兼矣”,认为仁爱必然地包含着兼而不别的精神。该主张(   )
    A、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C、旨在以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D、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 5. 有学者在评价某书法作品说:“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该作品是(   )
    A、李斯《会稽刻石》 B、王羲之《丧乱帖》 C、柳公权《玄秘塔碑》 D、赵孟頫《汉汲黯传》
  • 6. “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   )

    ①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

    ③坚持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④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 7.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就土地所有权做出解释时曾说:“无论何人在我们的土地上建筑起建筑物,虽然他是为自己建筑的,但是根据自然法,该建筑物是我们的。”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尊重法律契约精神 B、高度重视物权保护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体系已趋完备
  • 8. 15世纪,西欧早期思想家主张,要到科学中去寻找真理,到大自然中去“阅读自然之书”,依靠理性光芒照亮的真理去怀疑权威。这些主张旨在(   )
    A、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鼓励人们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C、推动近代科学继续发展 D、克服宗教改革引发的思想混乱
  • 9. 历史学家马克垚在其著作《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成一种主要由内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英国(    )
    A、内阁成为权力中心 B、议会制度初步形成 C、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D、党派政治纷争结束
  • 10. 美国州宪法一般规定,州行政部门由州长、副州长、州务卿、州大法官和委员会主席及其他官员组成。州长为州政府首脑,一般拥有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制定财政预算、发布行政命令、提出立法建议和否决州议会通过的法案等权力。由此可知,美国(   )
    A、各州政府按三权分立原则组建 B、各州政府不受联邦政府制约 C、美国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独立性 D、邦联制强化了地方政府权力
  • 11. 如图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年该船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该材料表明(   )

     

    A、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B、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航海运输业进入新阶段 D、造船工业取得重大进步
  • 12. 下表是“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目变化状况。

    项目

    战前

    战后

    棉纺厂

    22家

    64家

    纱锭数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缧丝厂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

    40多家

    120多家

    这一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出现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准备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D、使工人阶级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 13.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判断(   )
    A、中国与欧洲近代化模式基本一致 B、中国近代化道路环节不全 C、中国近代化是从变革人心开始的 D、中国近代化实践次序倒置
  •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下列文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关于追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④《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 15. 20世纪20年代,德国艺术团体“桥社”成立。“一切常规的或‘资产阶级’”的东西都在他们拒斥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审美形式的恣意实验,碎裂、分散和混乱成为新的艺术基调。“桥社”所体现的艺术基调(   )
    A、反映西方社会出现精神危机 B、善于发掘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 C、体现科技革命下的社会现实 D、强调色彩的运用和整体的统一
  • 16. 直至1882年,清政府在向西方派遣常驻使节的同时,仍拒绝朝鲜使节进驻北京,并阻挠朝鲜向欧美派驻使节。这说明清政府(   )
    A、试图延续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努力避免中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C、对日本殖民朝鲜做外交抗议 D、意图缓解来自欧美的外交压力
  • 17. 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 18. 1952年,在“三反”运动中,中共中央要求地方各级党组织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健全党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克服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作用。这反映了“三反”运动(   )
    A、促进了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 B、“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指导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D、奠定了“中特理论”的基础
  • 19. 表1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订的建国后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表。该学者意在说明 (   )

    表1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单: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时间

    农村消费(1)

    城市消费(2)

    比例(2)/(1)

    1952

    62

    148

    2.39

    1957

    79

    205

    2.59

    1965

    100

    237

    2.37

    1978

    132

    383

    2.90

    1980

    173

    468

    2.71

    1982

    212

    500

    2.36

    1986

    352

    865

    2.46

    A、改革推动了城乡差距持续减弱 B、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C、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D、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 20.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世界贸易额(除苏联外)的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由此可以推知(   )

     

    A、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严重 B、世界贸易额锐减引发危机 C、殖民扩张与掠夺活动式微 D、经济危机使贸易壁垒加强
  • 21. 1946年,戴高乐将军牵头成立了法国计划总署,该机构直接向政府首脑汇报,主要职能是制定中长期经济规划方案。从1946年到1961年,法国一共出台了三部经济规划方案。这反映出战后的法国(   )
    A、实现向计划经济转型 B、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反思了二战历史教训 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扩大
  • 22. 19世纪后期,恩格斯曾谈到旧式的起义、巷战和设置路障的时代已经过去,因为火药的发展使国家军队处于不大可能被打败的地位;选举权的逐步扩展,使投票成为扩大社会主义影响的最有效方法。这表明恩格斯(   )
    A、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B、背离了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C、注重反思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策略 D、由革命者演变成改良主义者
  • 23. 有人认为,苏联“这件事”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社会阶级中最占多数,且最富保守性的一部分,即农人阶级,予以彻底的刷新、改造,消灭富农,使其合乎社会主义化的条件。“这件事”(   )
    A、打退敌人进攻巩固了新政权 B、利用市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C、整合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管理自主权
  • 24.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②导致欧洲贵金属的大量增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④世界日益连为一个紧密整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5. 下图是“马歇尔计划”资金使用示意图,据图可知马歇尔计划(   )

     

    “马歇尔计划”资金使用示意图

    A、有利于战后国际收支平衡 B、让美国商品占领西欧市场 C、直接导致欧洲关税一体化 D、复兴欧洲,缓和美苏关系

二、本卷共4小题,共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粮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战略物资,采取了“务氏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的政策。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反田”,限制土地兼并。

    ——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材料二  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玉米最初在山区栽种,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马铃薯传入我国后,分布之处多为贫瘠冷凉山区。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口。

    ——摘编自林力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并指出其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初英国激进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激进协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而且还出现了激进协会的联合,直至组成效仿法国革命的“公会”与英国议会在政治上公开相对抗;和以前任何一场地方性的党派性的运动不同,不仅辉格党自由派、非国教徒,而且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积极参加了激进运动。工人阶级也首次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激进运动的中坚力量。造成了18世纪英国历史上最广泛和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动荡。

    ——摘编自董煊《法国大革命与英国的激进运动》

    材料二  英国18世纪的激进运动是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外力触动下发展起来的,当这种外力消失之后,英国中下层民众的政治热情也很快走向低谷。1799年,英国议会通过《结社法》,禁止一切群众性社团的存在。这个法令的出台,使激进运动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此后,这种以激进主义为旗帜的议会改革运动走向了低迷,直至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才重整旗鼓。

    ——摘编自胡玲《试析法国大革命对英国激进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激进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激进运动新阶段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 28.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材料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国各政治派别也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有学者归纳其历程具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2)一致性;(3)开放性;(4)层次性;(5)继承性。

    清末民初中国的抗争与探索为何具有以上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做出历史解释。

    要求:从以上五个特征中任选其三,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9. “冷战”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末期到战争结束,世界政治孕育着新的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先后沦为战败国,被彻底排除出国际政治大国之列;英、法虽属战胜国,但力量大大削弱。唯有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兵工厂”,到战争结束时,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经济、军事实力均居世界第一。而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大国的苏联,在大战中形成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军事政治力量,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严重障碍。另外,在1945—1947年间,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因而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惊恐和不安。于是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开始了对苏冷战。

    ——立如《国际格局演变与多极时代的秩序建构》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迁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苏“冷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为了争夺霸权而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反映美苏关系呈现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