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可以顺利运兵,更好地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为中央政府所掌握。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A、利于巩固统治 B、沟通海外市场 C、加速统一进程 D、促进民族交融2. 唐太宗在玩赏心爱的鹞鹰时,魏征觐见,太宗担心被魏征发现,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破绽,故意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拖延时间。结果,鹞鹰被捂死。事件可佐证( )A、魏征势力膨胀 B、唐初政治清明 C、太宗沉迷享乐 D、君臣地位平等3. 唐朝前期,下列生产工具有助于提高耕作效率的是( )A、 B、 C、 D、4. “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该论述旨在强调唐诗( )A、作者地位低下 B、创作氛围宽松 C、反映市民文化 D、批判封建礼教5. 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奉行“四海一家”“爱之如一”“推诚布信”等思想。下列事件与此相符的是( )A、唐蕃会盟 B、鉴真东渡 C、广设榷场 D、遣唐使来华6. 下图是《玄类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可用于研究( )A、北方政权更迭 B、中外文化交流 C、唐朝经济发展 D、日本社会风貌7. 天宝末年,唐玄宗终日寻欢逐乐,把政事交与利欲熏心的权臣李林甫、杨国忠,把镇守北方三镇的兵权交与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最终导致( )A、八王之乱 B、武则天称帝 C、安史之乱 D、陈桥驿兵变8. 有史学家认为,“防弊之政”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分化事权 B、设立内阁 C、尚武轻文 D、重文轻武9. 保甲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由此可知,保甲法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促进农业发展 C、增加政府收入 D、增强军事力量10. 下图两枚货币反映契丹和西夏的共同信息是( )A、政权据起我国东北 B、与南宋政府对峙 C、仿效汉族制度文化 D、经济上与宋隔绝11. 辛弃疾词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点兵”是为了迎战( )A、北魏军队 B、辽军 C、西夏军队 D、金军12. 下图显示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此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集权加强 C、北方财富增长 D、民族政权并立13. 忽必烈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此举( )A、有利于元朝完成统一大业 B、促进蒙古草原各部的统一 C、促使蒙古族放弃游牧生活 D、推动各族经济发展与交融14. 元朝在江西、湖广等地建立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立“蛮夷官”,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官员。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这反映元朝地方治理的特点是( )A、推行民族平等 B、实行地方自治 C、管理因地制宜 D、官员定期轮换15. 《资治通鉴》内容偏重政治史,多次着墨政治贤明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作者还根据才能,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该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北宋经济实力 B、传承中国科技文化 C、缓和国内民族矛盾 D、提供国家治理参考16. 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的( )A、都市文化 B、文学艺术 C、政治制度 D、科学技术17. 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4%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7.2%的进士出自平民。由此可见,明清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选拔了真正的人才 D、带来文学艺术繁荣18. 明太祖时,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当众打屁股。这反映明朝( )A、提高皇帝权威 B、加强地方控制 C、完善监察制度 D、缓和君臣矛盾19. 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社会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楼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增进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D、促成明朝调整对外政策20. 戚继光练兵“用破格之号令,施极重之赏罚,严如霜雪,以立威信”。此举( )A、造就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B、导致军队内部矛盾重重 C、使军队对后金作战勇猛 D、成功驱逐沙俄侵略势力21.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戴金玉’之义。”意思是说,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如此编排反映作者( )A、强调顺应自然 B、赞成农商并重 C、重视手工工艺 D、坚持以农为本22. 明朝来华传教士利玛窦说:“由于皇帝不在那里,南京已逐渐衰微,像是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而北京则由于有皇帝在而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带来此变化的皇帝是( )A、明太祖 B、嘉靖皇帝 C、明成祖 D、崇祯皇帝23. 下图是沈阳故宫,建成于1636年。该建筑群( )
沈阳故宫
A、见证党项族兴起 B、是元政治中心 C、于康熙年间建成 D、由女真族兴建24.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乘坐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受到数千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郑成功( )A、前来台湾进行贸易 B、抗击荷兰殖民军队 C、传播先进生产技术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25. 关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下列帝王与措施搭配合理的是( )选项
帝王
措施
A
顺治帝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
康熙帝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C
雍正帝
设置驻藏大臣
D
乾隆帝
册封“达赖喇嘛”
A、A B、B C、C D、D26. 明朝后期,我国正式传授经商知识的出版物才出现,主要阐述商业规范、商业道德和技巧等。清代商业书籍不仅种类增多,内容也更为丰富。该现象说明( )A、明清时期商业迅速发展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明清时期出版不受限制 D、商人利益保障机制建立27. 清朝统治者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廊有子遗矣……被焚毁者不可胜数也”。这反映清朝实行( )A、焚书坑儒 B、文化专制 C、特务统治 D、八股取士28. 《谈军机处》记载,军机处所用听差,按例多挑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称为“小么儿”。京师官员多喜欢宴请宾客,赴宴者再回请,但军机大臣往往不回请。这表明军机处( )A、革新官场新风气 B、官员位高权重 C、注重保密的措施 D、裁决军政大事29. 清朝嘉庆年间刊行的《京都竹枝词》有《时尚门》一首,曰:“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这表明《红楼梦》( )A、受到民间欢迎 B、成为官学教材 C、无益文化繁荣 D、遭到士人排斥30. 清朝中后期,以徽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秦腔、京调、汉调等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的新剧种是( )A、元曲 B、昆曲 C、黄梅戏 D、京剧二、综合题
-
31. 宋朝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内各族与东京的政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以宋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最为频繁,总计北宋一代,辽使来东京者约三百次左右,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仁宗天圣五年二月中书门下言:“北我和好以来,发遣人依不绝,及雄州榷场,商旅互市往来……”
——摘编自吴涛《北宋都城东京》
材料二 随着宋王朝与北方、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对立加深,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要缩,海上贸易因此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路线。宋朝的海上贸易往来大大盛于前朝,不仅海上路线拓展,而且贸易范围扩大。
——摘编自白明《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三
图1 秧马 图2 宋代瓷器 图3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辽约为兄弟之国”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幅图,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2. “墙文化”贯穿历史,有有形的“墙”,也有无形的“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
材料二 明朝长城地带“田野日辟,商费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又是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线;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又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与经济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三 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提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
材料四 墙文化的诞生是原始初民抵御有害自然的最初尝试。墙文化发展到长城的屡废屡兴而为地球之荣耀。这是实用美在墙文化领域的印证。现在重审传统文化,墙文化这一分支也有不足,即禁锢了墙内人的视野与思维。
——摘编自刘利生《中国居民·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提墙”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堤墙”带来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墙文化”的认识。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元以来,东莞与东南亚各国交往密切,一些国外农作物引进东莞。例如,原产美洲的番薯就是最先由安南(今越南)传入东莞的。明朝时虎门人陈益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携带番薯种苗回家乡种植,这是番薯传入我国的最早事例,比番薯由吕宋传入福建还要早十余年。陈益是引进香著第一人,虎门小建塘是我国大规模引种番薯最早之地
——《东莞地方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指出番薯的原产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另举2例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2)、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区间物种的引进与传播频繁,比如小龙虾、清道夫鱼、核树、水葫芦等传入中国。有些物种传入中国后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番薯改变中国的粮食供给;有些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比如以其它鱼类的鱼卵为食的清道夫。请选择熟悉的外来物种,完成一篇小论文,谈谈其传入过程、使用情况、影响、对策等(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