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2019-2021高考政治真题汇编:专题05 公民的政治生活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某中学7名高一学生,上学时感受到交通拥堵,同时发现专门设置的公交道利用率并不高。他们用3个月的时间详细调查了本市公交专用道的整体使用情况,撰写出上万字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合理使用公交专用道的建议。该报告得到有关专家认可和支持,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一事例表明( )

    ①关注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中学生的责任

    ②开展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③就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建议是中学生的权利

    ④反映公共管理问题时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开展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进行全网“大扫除”,重点整治互联网盲目模仿、低俗恶搞、浮夸出格等乱象,这意味着( )

    ①国家保障公民享有政治自由

    ②政府具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职能

    ③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④公民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 基诺族在1979年被认定为我国第56个民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引导扶持下,基诺族人民积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2019年4月,基诺族“整族脱贫”;如今,正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

    ①基诺族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保障

    ②基诺山基诺族乡人民政府在脱贫工作中依法行使自治权

    ③我国各族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④我国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 2019年,某市5000多名青少年代表参与“共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活动,通过实践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累计提出1000多条涉及交通便利、城市童趣空间打造等方面的有效建议。将这些建议传递到有关部门的正确途径是(    )
    A、通过参与民主协商行使提案权和决策权 B、召开民主评议会,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C、列席市人大会议,直接将建议送交权力机关 D、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等形式发送给有关决策机关
  • 5. 2018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    )

    ①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公民个人的利益

    ②有助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

    ④有助于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6. 为了让人民群众用上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救命药品”,按照国务院部署,17种抗癌药在浙江、福建等省率先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这表明,在我国(    )

    ①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②国家保障公民的一切权益

    ③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④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 2019年3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落实中央和市委相关指示精神,回应广大市民和人大代表呼吁,制定了《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条例》起草过程中,有50余万人通过信函或网络发表意见,提供了有价值建议260余条。上述材料表明(    )

    ①立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②人大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和决定权

    ③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④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8. “司法局喊你来当人民陪审员了!”2018年底,不少北京市民收到了一条短信,告知已被随机抽选为人民陪审员的候选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颁布实施后,第一次尝试从常住人口中随机抽选候选人,以确保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从市民中抽选人民陪审员,满足了公众行使国家权力的诉求

    ②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③让普通市民参加审判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效率

    ④这一举措可以促进公众直接接触、了解法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判断题

  • 9. 公民打电话向国家机关反映舆情,是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

三、材料分析题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1年立法项目更多于往年,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正在进行修订,法律援助法、社会救助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也在制定之中。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新时代立法是如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

  • 11.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长江曾经是一条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生态河流,中华鲟、白鳍豚、白鲟等都曾在这里畅游。而如今,中华鲟岌岌可危,白鳍豚、白鲟相继灭绝,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也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吨,渔民陷入了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长江禁渔势在必行。2019年1月,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下,国家决定“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从2020年1月1日起,为期十年。禁捕范围涉及14省市,纵贯长江上中下游。11万条渔船,约30万渔民,将告别长江。

    “长江禁渔十年”政策出台后,解决基层执法中存在的“有案不送”“以罚代刑”问题和合理保障渔民生计、引导渔民退捕转产成为政策落实的当务之急。更需引起重视的是,长江江河岸线长、非法捕捞成本低,渔业资源一旦恢复增长对退捕渔民的利益诱惑更大,管理难度会随之增大。维护长江生态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任重而道远。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长江禁渔势在必行的原因。
    (2)、有观点认为,长江禁渔获得成功要靠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3)、围绕长江禁渔,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题撰写一篇哲学小论文。

    要求:①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②紧扣主题,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