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社会法治中考真题汇编:专题05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3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   )
    A、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 B、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C、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 D、明朝一一《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
  • 2. 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李鸿章创办的官办企业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列强经济侵略 C、推动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D、极大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 4. 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遭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悲愤是因为清政府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5. 作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维护者——骑士阶层,纵横欧洲近1000年,它的兴衰与中国传人的两项发明直接相关。这两项发明分别是(    )
    A、马镫  火药 B、指南针  火药 C、印刷术  指南针 D、马镫  印刷术
  • 6. 游秀美婺州,品八婺文化。回答问题。
    (1)、[古楼咏风流]金华八咏楼瑰丽典雅,一代才女李清照曾客居于此。遥想当年春分日,李清照面朝婺江,登楼远眺,初升的太阳大致在她的(    )

    A、左边 B、右边 C、前面 D、后面
    (2)、[古桥历风雨]位于义乌市雅治街村的古月桥.建造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历经800余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十分完整,从未修缮。对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A、建造时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B、嘉定年间义乌市隶属于江浙行省 C、历经了南宋的衰亡和元朝的统一 D、能为研究明清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3)、[古剧展风貌]婺剧《真理的味道》以新视角、新手法和新的舞美设计,把乡情、乡趣、风土人物巧妙串联,展现出婺剧的新风貌.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院。据此判断,古老的剧种焕发生机直接得益于(    )
    A、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C、对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的追求 D、多样文化的可选择性
  • 7. [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文人注重哲学思考
  • 8.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的建筑中,最能体现孔子崇高地位的是( )
    A、大成殿 B、两庞 C、思鲁阁 D、月台
  • 9. 《史记》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建立刺史制度 C、发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 10. 下图是河北水德某古建筑上的牌城。其直接见证了(    )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签订《尼布楚条约》 C、雍正帝在此地创立军机房 D、乾隆帝接见西藏政教首领
  • 11.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 12. 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雄。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   )

    A、秦国  西汉 B、秦国  东汉 C、秦朝  西汉 D、秦朝  东汉
  • 13. 造纸术一路西传,后又以机械化的面貌重归故里。回答问题。
    (1)、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751年,造纸术传入西亚,400年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由此可知,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   )
    A、2世纪 B、7世纪 C、11世纪 D、12世纪
    (2)、1882年出版的《益闻录》报道:“本埠(上海)现有华商集合巨资,拟办纸厂一所,已聘定英人梅特兰综司其事,一切作纸之具皆用火轮机器。”不久,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诞生。这表明(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C、中国近代企业引进了工业革命的技术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 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回答问题。
    (1)、图所示是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绢片,这是世界上迄令发现的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它属于(   )

    ①实物资料    ②第一手资料    ③文献资料    ④第二手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陆羽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湖州,完成了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专业著作《茶经》。在完成《茶经》期间,他可能看到(   )

    ①官更在戏园里观看《窦娥冤》

    ②书生在茶会中吟诵杜甫诗作

    ③名医在药房翻阅《本草纲目》

    ④农民在田间使用曲辕犁耕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5. 船,承载着故事,见证着历史。下列船和对应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有(   )

    ①宝船——郑和下西洋

    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

    ③致远舰——鸦片战争

    ④“密苏里号”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 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参与了市博物馆货币展的布置。图所示货币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呈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二、非选择题

  • 17. 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

    材料二:

    秧马,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可提高劳动效率。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于《中国史钢要》

    (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 18. 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①。

    汉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等新式农具。

    魏晋南北朝

    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当时的重要粮仓。

    唐代

    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了②和筒车,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宋代

    江南地区处于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农业发展很快,③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材料二: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确实减轻农民纳税应役负担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摘编自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

    (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处填写完整。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印证材料二说法的相关史实。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 19. 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袍怨”。

    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鸵,衡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明代后期,长城沿线的蒙古族不但畜牧兴旺,而且逐渐使用铁犁牛耕发展农业,麦、丘、瓜、菜,“种种俱全”,塞外古韦州兴起一座“垦田万项,连村数百”的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 20. 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分别写出图中都城A和图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渭南文集》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 2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文物见证历史]

    [发展创造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1)、《史记》记载的这些举措出现在哪一朝代?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上述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3)、综合上述信息,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人“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理解。
  • 23.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以下为该书内容节选。

    材料二: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道路……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 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1)、这本书最有可能是哪本农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简述该书的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