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同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言(jiǎn)       守(kè)        程(yí)        捏作态(niǔ) B、然(mào)        养(hán)       难堪(kān)        大发雷(tíng) C、取(jí)         遵(xún)       如(pì)        彬有礼(bīn) D、(chí)        缺(xiàn)      尴(gà)        自吹自(léi)
  • 2.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B、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C、随机应变是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一种智慧。 D、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④②③⑤①
  •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民国初年,梁启超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由梁启超拟定的。 B、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C、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D、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 5.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是可以得之于自身。 B、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C、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 D、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来解说“教养” B、本文透过众多的“有教养”以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C、本文作者通过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D、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讲道理和引用名言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二、填空题

  • 7. 请从下面句子括号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是某种令人(惊奇  惊骇  惊讶)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熙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 (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装腔作势),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 8. 填空。

    《论教养》的作者是作家。本文透过众多“”“”的现象,探究“”和“”的本质,富有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完成下列各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3)、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3)、②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在第③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吗?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地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奋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适,自己去在课外研究,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味。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你的朋友:光潜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
    (2)、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3)、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