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灵山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 1. (一) [同心同德共同发展]

    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徜徉在优美的文字里,未尝不是一段美妙的“旅程”。那湍急的峡之水,如千军万马,驰( )天宇,zhèn( )撼人心;那雄壮的各拉丹冬山峰,如刀削斧凿,( )角分明,让人惊叹;那神奇的丽江黑龙潭,如一面明镜,品莹夺目,令人目xuàn( )神迷。

    A、chéng  振  léng  玄 B、cheng 震 léng 眩 C、chéng  震  líng  玄 D、chěng  振  líng  眩
  • 2. 下列划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①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且是《携手同心,共赴盛世》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为抗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③无数医护人员还畏辛苦照顾病人、无数志愿者不畏寒冷排查疫情、无数运输人员不畏病毒运送食物。亿万人民紧锁家门足不出……中国人表现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的凝聚力。④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同心,定能克服困难,共赴盛世

    A、 B、 C、 D、
  • 3. 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里的陶瓷工艺品每一件都构思新奇,造型轻巧,天衣无缝,人们见了都爱不释手 B、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就有这样的魅力。 C、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相辅相成 D、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同学,我们要热情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 , 更不能幸灾乐祸。
  • 4.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各大超市除供应蔬菜外,还有肉类、水果、海产品、海带和虾等。 B、能否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通过开展“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 D、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篡而成的。 C、“天启壬戌秋日”中“壬戌”指的是壬成年,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D、“一车炭,千余新”,“能以径之木”,“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斤”“寸”“石”都是重量单位。
  • 6. 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完成默写。

    在古诗文中,常常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1)、从《大道之行也》“①选贤与能,”中我们看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安得广厦千万间,”中,我们体会到了杜甫对百姓冷暖的关心;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③”中,我们感受到了常建内心沉静,俗念消失的心境;从《卜算子·咏梅》“④”中我们理解了陆游坚持操守,至死不变的真心。
    (2)、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我们还看到了苏轼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请默写这首诗词的下阙:⑤ 。
  • 7. (二) [以和为贵和谐共生]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准备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解读“和”之义]下面是关于“和”字起源的资料,请你解读。

    材料一:“和”字源于“酥”。而“酥”又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中国古代竹制的吹奏乐器,最初只有三孔,后来发展为多孔,即今所谓的排箫。“酥”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的“禾”表声,表示吹时,长短不同的竹管发的“和和”乐音以调和众声。

    材料二: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三: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康熙字典》)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你推测“和”的起源和①有关,它的本意可能是② ,

    由此引申出的意思有③ 。

    (2)、[阐述“和”之道]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请你把所给出的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字母序号)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3)、[传承“和”之美]班里举行“以和为贵”的主题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演讲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 8.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B、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D、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2)、把“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
  • 9. 文言文阅读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鲲鹏与斥鸩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垂天之运;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鸩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高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穷发: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②适:往、去到。③适:适应。

    (1)、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飞(怒:发怒) B、怪者也(志:记载) C、云气(绝:穿过) D、奚适也(且:将要)
    (2)、请用“/”给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高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分三个层次描绘鲲鹏展翅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俯瞰大地的景象;最后写鹏鸟迁徙南冥的活动。 B、乙文通过描写小鸟对大鹏的讥笑,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雄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鲜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甲文中的大鹏体型硕大,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而乙文中的斥媒则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D、甲文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 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乙文则说明目光短浅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远大志向。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垂天之云。

    (5)、大鹏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诗句,分析“大鹏”形象备受人们喜欢的原因。

    诗句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代·李白《上李邕》

    诗句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宋代·李清照《渔家傲》)

  • 10.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按要求作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1)、这段话是主人公(人名)患病初愈后来到(地点)时内心所想。
    (2)、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品质。(列举一例即可)
  • 11. 小说阅读

    黄河的重量

    徐勋国

    ①出黄陵,去壶口,想看看黄河。

    ②这一程有160多公里,车行两小时多一点。穿行在黄土高原,远近一个个山坡、一眼眼窑洞闪过。山对山,沟绕山,人隔着山头互相看得见,但要走到一起,得走上大半天。陕北情歌唱得好:“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呀招一招手。”这几句歌词,当是真实情境的写照。

    ③车驶入蜿蜓的晋陕大峡谷。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长三十多公里,深二三十米,两壁陡峭,犹如斧劈。深褐的崖壁满是层层叠叠书页一般的横纹,这是一部厚重的天书一大地的历史、岩石的年轮。侧望深壑,五六十米宽,河水清清,缓缓而泻;斜阳穿过山垭,洒落河东,点点金光。

    ④这是黄河?

    ⑤这是黄河!

    ⑥远远看见,两边大山之间,雪白的水柱挟带雨雾直冲云天。那是壶口!

    ⑦早已从影视里看过无数遍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浊浪滔天。泥黄、汹涌,已深深嵌在心里。

    ⑧我们下车,沿岸溯河而上。脚下是一片片浅滩、沙洲,碎石如斗,沟沟坎坎积了一泓泓浑水。右边是深渊,水声隆隆。迎着冲天水柱和阵阵雨雾,我们跳着蹦着,越过巨石,绕过水洼。再往上走,沙洲尽头,壮阔的黄河扑面入怀。

    ⑨这是壶口,黄河的中游。这里,黄河二百多米宽的河面,像一幅绢帛立轴,从巍峨的大山。上铺展下来。浅处,碧波把青山映在画里,让人产生一种走进画境的冲动。我脱了鞋,探一探,水冰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沿涉水,感受一条河流的灵魂:“黄河,我来了!”回想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曾有过九次坐车越过黄河,都只是张望一下浑浊的河水,匆匆而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它。掬起一捧河水,任由它从指缝里漏下,化作一条断断续续的细线,重新落进黄河,去汇成奔腾的激流。

    ⑩回身,但见连着崖壁,一方巨石突兀,直抵河心。壮阔的河面因它而突然收缩,巨石底下几乎掏空,汹涌的激流还在摔打、磨蚀、撕咬,激起阵阵几丈高的雪白水柱。随游人登上石台照相,俯瞰脚下汹涌的怒涛,隐隐感到大地在震颤。突然,背后一声訇然巨响,石台下掀起一阵巨浪,巨浪越过头顶,又兜头砸下,把台上的游客浇个透湿。人们先是一阵尖叫,随即转为一阵嬉笑,好一番透怀的畅快!这个小小的意外发生在瞬间,但对于我,却像是一种早已安排的仪式:让黄河的水没了顶,浸润了身子,是一种洗礼。从此,我与黄河,便难分彼此。

    ⑪把这里称作壶口,是因为它的地形呈大肚小口。两百多米宽的河面到了这里,骤然收缩,河水将山岩切割成一条长三十多公里、宽五六十米、落差二三十米的深壑,这就是晋陕大峡谷。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四周白沫喷涌,水雾弥天,激荡轰鸣不已。俯瞰深渊,黄河就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奔流南下,五去不返。

    ⑫壶口是黄河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平静温柔的黄河,到了壶口,就突然改变自己,奔腾咆哮、激荡轰鸣,那是在隐忍中的爆发,展现一种开天辟地、冲决一切险阻的伟力。在中国人的心里,黄河很重很重,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它是民族性格的隐喻。

    ⑬导游说,四千多年来,壶口瀑布奇观已经北移了将近三公里,而且还在北移。眼下是一片浓绿的春天,河水是清的,到了深秋,它会泛黄,是泥黄,像影视里常见的。看来,我所看见的,只是黄河的一瞬,也只了解了黄河的一点点脾性。但,毕竟在黄河里涉了水,受了洗礼,了了一个多年的愿望。

    ⑭夜宿黄河宾馆,是四层排屋合围,紧贴黄河。听得见微微的水流声,我就枕着黄河鼾然入梦。

    (选自2021年04月15日《新华日报》,有删减)

    (1)、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晋陕大峡谷→①→②→河心

    (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的画线句子。

    壶口中心,激流冲击巨石,撞上崖壁,炸起几丈高的水柱;水柱落下,汇入激流,如万马脱缰,冲出壑口,怒射出去五六米才落进深渊,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瀑布。

    (3)、在文章的第④⑤段,两句“这是黄河”独立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第⑫段以及下面文段内容,说说本文与《壶口瀑布》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壶口瀑布》)

  • 12. 说明文阅读

    古人的造船智慧——风帆

    郑玉婷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诗句名传千古,诗句中提到的帆同样经年不衰。从人力摇橹、划桨,到借助风力的帆,古人的造船智慧在行船动力的改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②在帆出现之前,船的行驶除凭借水流作用外,主要依靠的是人力。但是随着船体的不断增大和所载物品的不断增加,需要的动力也不断变大。于是人们发明了帆,开始借助自然界的风力来为船的行驶增加动力。

    ③我国的风帆航海技术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大约在汉晋时期,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才被运用于远洋航海。风帆技术是古代航海技术发展一次巨大飞跃,也是原始航海技术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④最初的风帆是固定帆,即把帆固定在一根桅杆上。但这种帆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只能接受顺风,即来自船尾的风,如果是逆风,几乎无法行船。后人针对此缺点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用绳索把帆系在桅杆上。这样不仅方便了帆的升降,还能根据风向来操纵绳索,改变风帆受风面的朝向。活动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除无风的状态外,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⑤中国早期的风帆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叫做硬帆。为了使风帆更加牢固,古人不断改进技术,又发明了平行式风帆,即在帆面的水平方向,每隔一定间距安装一根竹条,从而构成一个平行的骨架。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当风帆遭到不同方向的风吹袭时,横向的帆竹能够使风帆较为稳定,形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易卷折;而当风力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向帆吹袭时,硬帆会产生很大的垂直于风向的升力,升力在船舶前进方向产生了分力,从而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这是中国风帆的特点,也是与西方垂式软帆的最大区别。

    ⑥中国式帆船的风帆通常在起航时扬帆,停泊时落帆。由于古代的硬帆很重,扬帆时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成功,因此古人还发明了专门用来省力的扬帆绞车,在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依靠扬帆绞车可以做到迅速落帆。

    ⑦海上气候多变,航行过程中遇到恰好顺风的情况并不多,如果遇到侧风、横风或前侧风,未经改良的帆船便无法沿直线航行。而硬帆恰恰能够根据风向来调整帆的角度,充分借助可利用的风力。风帆在前进过程中还伴随产生了能使船产生横漂的横漂力,如果横漂力没有作用在船的重心,就会使船偏航。为避免偏航,需要配合舵一起使用来控制航向。成语“见风使舵”便来源于此。通过让船只在水面上走“之”字形航线,分航段调整航向,曲折前进,从而可使船最终按预定航向前进。

    ⑧随着驶帆技术的加强,以及舵的操作方式越来越方便,于是也有了“八面来风”的说法,意思是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被风帆接收转化为动力。而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只有中国的硬帆。“八面来风”配合“见风使舵”,这是智慧的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也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精髓所在。

    (选自《科普中国》2020.07.10,有删改)

    (1)、下面关于 “风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风帆技术约在汉晋时被用于远洋航海,是原始航海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B、风帆由固定帆改为活动帆,不仅方便帆的升降,而且让帆随时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C、中国早期的风帆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改良后的硬帆能够根据风向来调整帆的角度。 D、风帆在前进过程中会产生横漂力,需要配合舵一起使用来控制航向,以避免船偏航。
    (2)、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船行驶的动力除了凭借水流作用外,还可以依靠人力和自然界的风力来增加动力。 B、在帆面的水平方向隔一定间距安装一根竹条,从而构成平行的骨架,就是平行式风帆。 C、扬帆绞车能够让很重的硬帆在起航时扬帆,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可以迅速落帆。 D、“见风使舵”和“八面来风”都说明风帆能将各个方向来的风接收转化为动力的特点。
    (3)、风帆的发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古人的造船智慧?请简要概括。

三、作文(50分)

  • 13. 按要求作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和游历,可以使我们亲近自然,感受山水的灵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一个地方的脉搏和呼吸,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可以让我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用宁静的心灵重新审视自己。

    请你以“一次难忘的游历”为题目,叙写生活。

    要求:①将题目填写在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②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