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 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同步练习(中等难度)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哇,寒潮来袭,下列关于我国南方地区天气、气候叙述正确( )
    A、全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灾害性的天气有台风、寒潮和春旱 C、同时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影响 D、浙江地区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 2. 下列地理事物,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
    A、温带常绿阔叶林一温带落叶阔叶林一亚寒带针叶林 B、水田为主的农业一旱地为主的农业一绿洲农业 C、农作物一年三熟一一年两熟一一年一熟 D、草原牧业一高山牧业一农耕区牧业
  • 3. 下图是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地气候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北京气候特点的是(   )

    A、 B、 C、 D、
  • 4. 下列关于气象灾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寒潮往往带来降温、霜冻、大风、扬尘天气 B、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处是狂风暴雨区 C、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渗透,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危害增加 D、城市热岛现象,使城市常出现大雾天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上空水汽充足
  • 5.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   )
    A、狂风和寒潮 B、梅雨和伏旱 C、霜冻和风沙 D、洪涝和干旱
  • 6. 浙江省不太可能出现的气质灾害是 (   )
    A、台风 B、寒潮 C、洪水 D、泥石流
  • 7. 我国是一个气象气候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我国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灾害性天气是(   )
    A、寒潮 B、梅雨 C、台风 D、沙尘暴
  • 8. 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观点正确的是(    )
    A、南方远离寒潮的发源地,因此不会受到寒潮影响 B、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C、寒潮是强冷空气人侵造成的剧烈降温活动,在我国全年皆可发生 D、冬季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 9. 如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所表示的气象灾害分别是(   )

    A、干旱、洪涝、霜冻 B、洪涝、寒潮、霜冻  C、洪涝、暴雪、沙尘暴 D、干旱、寒潮、沙尘暴
  • 10. 台州地区经常遭遇台风天气,台风发源于热带洋面,登录时伴随狂风、暴雨。如图示意1981--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台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 B、台风只有坏处没有益处 C、我国冬季仍有台风登陆 D、夏季生成多,但登陆少
  • 11. 夏季,造成绍兴地区损失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是( )
    A、寒潮 B、台风 C、霜冻 D、洪涝
  • 12. 下列关于气象灾害或环境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寒潮往往会带来降温、霜冻、大风、扬尘天气 B、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处是狂风暴雨区 C、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渗透,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增加 D、城市热岛现象,使城市常出现大雾天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上空水汽充足
  • 13. 如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其中甲、乙、丙所表示的气象灾害分别是(    )


    A、干旱、洪涝、霜冻 B、寒潮、台风、霜冻 C、干旱、暴雪、沙尘暴 D、干旱、寒潮、沙尘暴
  • 14. 形成泥石流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二是人类活动。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A、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B、开采矿物、堆放矿渣 C、修建公路、破坏地表 D、修建水库、调蓄水流
  • 15. 下列有关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仅沿海地区受台风袭击,内陆地区则不受其影响 B、我国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多发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洪涝 C、我国沿海地区在夏、秋季节多发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和暴雨 D、各种洪涝灾害的出现都是锋面过境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 16. 如果要在我国东部城市周围建一个对空气有污染的企业,考虑到风向的关系,图中四个地点,最佳位置应选择(   )

    A、 B、 C、②③ D、都可以
  • 17. 2016年入春以来,中国南方多省区由于连降暴雨,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下列对一些自然灾害发生采取的应急措施比较合理的是( )
    A、  地震发生时在路边抱着高压电线杆 B、雷雨天气在野外躲在大树下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泥石流运动方向撤离 D、当被洪水围困在室内时往高处转移,等待救援
  • 18. 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霾是大量的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的 B、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C、雾是由浮游在大气中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形成的 D、雾和霾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说法
  • 19. 关于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有害也有利,它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北方夏旱 B、台风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 C、寒潮、台风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D、台风能缓解或解除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旱情
  • 20.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那么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根本成因是( )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二、填空题

  • 21. 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冬季风的是图,它来自地区,性质 ,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我国冬季气温
    (2)、 我国有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2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如图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序号①、②代表的气象灾害分别为
    (2)、灾害②大多发生在季节;主要影响我国的地区.
    (3)、③地是多发区(填气象灾害名称).
    (4)、我国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也比较高.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等.
    (5)、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防灾减灾的任务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两条我国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 23. 如图是2008年我国某地区发生的气象灾害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这场灾害属于气象灾害中的
    (2)、冻雨分布严重的省份分别是:江西、湖南、贵州,贵州简称 , 这些省份从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上来看,它属于地区;从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来看它属于带.
    (3)、冻雨期间严重的影响了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冻雨严重地区,就有我国重要的南北铁路交通主干线,其中穿过我省(湖北)省会城市的铁路干线是
    (4)、靠近冻雨分布严重的周围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 24.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理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工厂排放废水,造成河流污染 B、北京北部苹果产区遭冰雹袭击,几乎绝产 C、台风“尼伯特”造成福建省69人死亡,6人失踪. D、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台风和等.
    (3)、我国的春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
    (4)、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的地区.
    (5)、我国的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
  • 2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潮路径A依次经过的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①平原,路径B经过的②是山脉.
    (2)、寒潮路径B经过的③省区是(全称),该省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2014年3月12日,山东省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寒潮给山东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3)、山东省的行政中心是 , 主要粮食作物是
    (4)、寒潮属于灾害(自然灾害).
  • 26. 国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夏秋季节对我国东南沿海造成巨大危害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 , 冬半年影响我国北方主要灾害性天气是
  • 27. 成渝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易发区,多地震、滑坡、崩塌和等地质灾害.
  • 28.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地区,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
  • 29. 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等,常见的 地质灾害有、等,我国是世界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 30. 气象灾害主要有等.

三、解答题

  • 31. 材料一:2001年11月,太平洋上美丽的岛国——图瓦卢,其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到新西兰。

    材料二: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等造成威胁。

    (1)、图瓦卢成为全球第一个“环境难民”国家,将其影响因素按因果关系填入方框内(填字母)。

    A.二氧化碳增加

    B.全球变暖

    C.过度砍伐森林

    (2)、全球气温上升不仅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还发生等危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