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三年中考两年模拟汇编 专题一:光现象、凸透镜成像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2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水面倒影 B、 林中树影 C、 空中彩虹 D、 相机成像2. 属于光的三原色的为( )A、黄色 B、紫色 C、红色 D、橙色3. 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 )A、倒立的像 B、放大的像 C、缩小的像 D、虚像4. 大晴天,城市中大型建筑物外表按上的玻璃幕墙,会产生( )A、噪声污染 B、光污染 C、核污染 D、化学污染5. 下列光学器具中,能会聚太阳光的是( )A、穿衣镜 B、潜望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6. 凸透镜成像,焦距是 10 厘米,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 35 厘米,能成像的性质是( )A、放大实像 B、放大虚像 C、等大实像 D、缩小实像7. 某发光物置于凸透镜前8厘米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4厘米 B、5厘米 C、8厘米 D、10厘米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的像与该透镜的距离大于25厘米,则物体与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5厘米 B、15厘米 C、25厘米 D、35厘米9. 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 )A、60° B、30° C、20° D、15°
二、填空题
-
10. 白天在电视上收看“空中课堂”时,有时会出现屏幕的“反光”现象,影响收看效果。
①这种“反光”现象是由光的现象造成的;
②为了避免“反光”现象,除了安装并拉上窗帘外,采用的方式还可以是。(写出一种即可)采用此方式能避免“反光”的理由是。
11. 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已知AO为入射光线,其入射角等于度。关于OD的性质,请说出你的观点:。关于OE,部分同学认为是法线。你支持他们的观点吗?答: (选填“支持”、或“反对”)。1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采用作为平面镜。如图所示,为了找到虚像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为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应将蜡烛A放在位置多次实验(选填“同一”或“不同”),同时发现所成像的大小(选填“相同”或“不同”)。13.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已知凸逶镜焦距为10厘米,现蜡烛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移动光屏寻找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有一个倒立、的像(选填“放大”、“等于”或“缩小”)。14.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增大入射角时,折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一束白光由空气射向三棱镜,经三棱镜后分为许多单色光,这叫做光的现象。1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 以保证像成在光屏中央;将烛焰与光屏置于凸透镜的(选填“两侧”或“同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所成的像最清晰(选填“实”或“虚”),像是的(选填“正立”或“倒立”)。三、作图题
-
16.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17.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18. 根据图中给出的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19. 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20. 在图中根据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21.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22. 根据图中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度数。
四、实验探究题
-
23. 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的u+v、成像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u+v(厘米)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b)根据实验序号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 < v。
(2)、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3)、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选填“最小值”或“最大值”),且当物距u在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24. 小徐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选取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像高h像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h像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适当的运算,将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最后一例。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像(厘米)
像距和物距的比值k(k=v/u)
1
60.0
12.0
0.60
0.20
2
50.0
12.5
0.75
0.25
3
30.0
15.0
1.50
0.50
4
18.0
22.5
3.30
1.25
5
16.0
26.7
5.00
1.67
6
14.0
35.0
2.50
(1)、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像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2)、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h像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3)、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实验序号6中:像高h像为厘米。(4)、小徐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认为还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加实验器材进行拓展探究。示例:可以用黑色纸片遮挡部分凸透镜,探究遮挡物的形状及大小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写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个方案即可)。
25. 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 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
(厘米)
1
32.0
14.4
3.6
4
19.0
21.1
8.9
2
25.0
16.7
5.3
5
15.0
30.0
16.0
3
22.0
18.3
6.7
6
12.0
60.0
40.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3)、通过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物距与像距之和及成像情况,他们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a)这么猜想的依据是:
(b)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26.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置于光具座的B点处,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 , 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将蜡烛置于A点,在CD间移动光屏时,可看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厘米。保持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变,为了得到另一种性质的像,可将凸透镜向移动(选填“左”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