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6分)
-
1. 在班级开展的“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中,要求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代表小组,用简洁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一位爱国人物的感人事迹。(30字左右)(2)、【爱国名言展示会】请写出你在小组里展示的名言及作者。(3)、班级决定于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召开“天下家国”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请你去邀
请校长来参加,你会怎样说?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26分)
-
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阅十余岁 阅:
岂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
(2)、翻译下列句子。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3. 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回答各题,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紫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怎样变化?()——“我”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
(2)、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文章的中心句。 B、第⑧段是插叙, 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几年前的遭遇。由花及人,引出了本文主旨,同时也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 C、作者受到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鼓舞,又重新鼓起勇气和信心,投入到生活之中。 D、第⑦段“我只是伫立凝望”中的“凝望”可以换成“观望”。(4)、请你在选材角度、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4. 阅读《袁隆平》一文,回答各题①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②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
③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
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⑤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⑥“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⑦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
⑧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⑨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有删改)
(1)、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水稻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下联。上联:埋头几十年,成就水稻之父。
下联: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第⑧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三、写作表达(40分) 同学们,漫长而又短暂的初一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年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有的令你难忘,有的令你感动,有的令你深受启发……
-
5. 请你以“初一生活二三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得当;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姓名;不少于5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