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九上 13.3比热容(第2课时)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 )A、液体A的比热容大 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相等 C、液体B的比热容大 D、无法比较2. 质量不同的甲、乙两铁块(m甲<m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后,若升高的温度分别为Δt甲、Δt乙 , 则( )A、Δt甲大于Δt乙 B、Δt甲等于Δt乙 C、Δt甲小于Δt乙 D、Δt甲可能等于Δt乙3. 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甲和乙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已知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比热容表示甲的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B、乙的比热容为 C、都加热时间t1 , 乙吸收热量比甲吸收热量多 D、因甲和乙的沸点相同,故甲和乙的吸热能力相同
二、多选题
-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在0℃时有内能 B、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通常沿海地区比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D、注射器内封闭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有斥力5. 根据下表中常见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比热容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比热容[J/(kg·℃)]
物质
比热容[J/(kg·℃)]
水
4.2×103
冰
2.1×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钢铁
0.46×103
水银
0.14×103
铜
0.39×103
A、一杯水的比热容比一桶水的比热容小 B、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 C、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D、质量相等的干泥土和铜块温度都降低1℃,干泥土放出的热量比铜块多三、填空题
-
6. 水沸腾时如果继续吸热,则温度;灶上的锅中装有2kg初温30℃的水,当水吸收了7.56×105J的热量后,水温升高了℃(当地为标准大气压)。7. 完全燃烧140g焦炭所放出的热量有60%被初始温度是10 、质量为10kg的水吸收,则水吸收的热量为J,水温将升高到℃。([ ,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8. 海边的气温变化较小,这是因为海水的较大;腌制海鸭蛋时,盐进入蛋中使蛋变咸是现象。9. 民间俗语“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属于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所示,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质量、初温均相同的煤油和蓖麻油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蓖麻油比煤油的温度变化大,说明的比热容更大。10. 如图是某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同一天气温变化曲线.请你判断内陆城市一天气温变化所对应的曲线是(A/B),这是由于沙石的比热容(大于/小于/等于)水的比热容,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变化(大/小).11. 通常情况下,暖气片应安装在窗户的方(选填“上”或“下”),这样空气受热后密度(选填“增大”或“减小”).室内空气对流加快,暖气片中用水作为供暖介质是利用了 .
四、实验探究题
-
12. “水与食用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小红在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猜想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2)、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正确地插入盛有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内,并将实验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甲所示。打开加热开关,对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3)、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的温度变化大,可得出的吸热本领大。13. 图是探究“物质吸热规律”的实验装置:(1)、取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放入两个的容器里,用两盏同样的酒精灯对它们进行加热,升高温度时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来衡量谁吸热能力更强;(2)、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的目的,是为了(选填“便于比较”或“控制变量”);(3)、在对水和煤油加热的方式上,有酒精灯和电加热器两种热源可供选择,选用更容易控制让煤油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4)、如果甲、乙两组同学进行分工合作,甲组对水进行加热和记录,乙组对煤油进行加热和记录。他们加热的水和煤油的初温、末温、质量、电加热器的功率和加热时间等都不相同。若温度差用 表示、质量用m表示、电加热器的功率用P表示、加热时间用t表示,忽略热损失,则吸收的热量为 。此时要衡量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更强,他们应该用(用已给物理量写出表达式)分别进行计算,得到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就可以进行比较了。14.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表一:
液体名称
液体质量(克)
液体初温
(℃)
液体末温
(℃)
加热时间
(分钟)
吸收的热量
小明
甲
5
20
30
4
多
乙
5
20
30
2
少
表二:
液体名称
液体质量(克)
液体初温
(℃)
液体末温
(℃)
加热时间
(分钟)
吸收的热量
小红
丙
5
10
20
2
相同
丁
5
10
25
2
相同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小明和小红分别探究甲、乙、丙、丁四种液体的吸热能力,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
(1)、为了便于开展实验探究,在使用相同热源时,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进行了转换,通过测量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2)、分析表一中数据,可知小明同学采用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选填“方案一”或“方案二”);(3)、分析表二中数据,可知丙、丁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4)、若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均可作为发动机的冷却剂,则选用液体作为冷却剂效果最佳(选填“甲”、“乙”、“丙”或“丁”)。五、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