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历史5月高考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远古时期,伏羲氏有网罟之歌,反映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作乐用来调和阴阳,生育万物;葛天氏之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炎帝作乐歌颂神农教人种植区分农作物和测定农时的功德。据此可知,远古之乐( )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 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 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 D、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2. 西周早至中期,同姓公卿逐渐增多,异姓公卿逐渐减少;西周中至末期,同姓公卿逐渐减少,异姓公卿逐渐增多。西周各时期政权建构的变化说明( )A、血缘纽带日益强化 B、集权趋势有所加强 C、统治力量逐渐下降 D、多元治理模式形成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4. 初唐,长安城只有在元宵节才有“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的景象;而中唐的扬州市则“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这表明唐朝( )A、打破了商业时空的限制 B、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松弛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5. 据明代中后期的许多笔记、小品记载:追求享乐、求新求奇的风尚在民间兴起,许多士子对“时尚”、“时玩”的追逐、对“奇技淫巧”的喜爱等现象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发展对传统秩序的冲击 B、市民价值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C、朝廷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强化 D、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6. 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 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7. 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 ( )A、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全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服务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8.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 )A、忽视无产阶级领导作用 B、积极筹建农民政党组织 C、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 D、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 抗战时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战时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中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 )A、敬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B、展示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C、为民族复兴提供历史依据 D、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10.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提出:除苏联与新民主国家在未正式建交前可做“非正式的外交来往”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都“一概不予承认”和不忙于建立外交及经贸关系。这表明当时( )A、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 B、以社会制度来决定外交对象 C、按照平等原则处理对外关系 D、外交方针带有明显革命思维11. 当代学者顾准认为:(古希腊)殖民子邦对母邦在政治制度上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出离母邦殖民,他们的政治大多都不再以血族为基础,新制度的原则要以契约为基础。这揭示出古希腊( )A、经济活动必须以殖民为基础 B、母邦政治对殖民子邦起决定作用 C、小国寡民城邦体制的狭隘性 D、海外殖民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2.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 )A、宗教改革的成效 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C、天主教会的腐朽 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13. 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14. 1930年代,美国漫威和DC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界民众喜爱。这一现象( )A、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 B、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C、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15. 1948年,法国工程师沙弗尔进行了一次录音实验,将收集的铃声、钟声、火车轰鸣声、动物嚎叫声、人们的窃窃私语声等,用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加入回声混响效果,混录成新的磁带作为成品播放,从而开创了一种新音乐形式——具体音乐,并很快在欧美流行。这一创作形式( )A、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B、突出了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 C、融汇了传统音乐的多样性 D、说明了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16.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被动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当时清政府出口的商品,由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但以生产资料产品出口为主…洋货从19世纪70年代后如湖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在1877年之前,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从1877-1949年,中国出现了连续长达72年的贸易逆差。
材料二 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出ロ总额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随着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90%,改变了用大量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的不利贸易局面。特别是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提高到2008年的29.1%,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上材料皆摘自曹令军《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原因。19.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所谓历史线索,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中形成的一种考察历史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串于阐述历史的首尾,有似绳索贯串钱物,如唯物史观等等皆是。
——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二卷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论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