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5月自主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春秋时期,晏婴提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战国时期,商鞅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共同点是( )A、宣扬变法革新 B、主张以民为本 C、维护邦国利益 D、规范统治秩序2.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载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110年)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190年)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 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3. 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 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4.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木版插图。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取准确的是( )A、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 B、用煤冶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 C、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 D、其绘画风格与水墨画一脉相承5. 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师友之道”,为臣者“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由此可知黄宗羲(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 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 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6. 货币的流通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图为中国1651-1860年的货币流通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1651-1700 年间清朝建立导致经济崩溃 B、白银大量输入推动了18世纪经济的繁荣 C、1791-1810 年间白银外流引发鸦片战争 D、1840-1860 年间赔款导致货币供给减少7.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并未产生任何反响。20 世纪初,中国各进步报刊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颂法国大革命的热潮。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已形成 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崇尚革命成为了主流思想 D、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8. 1922年梁启超提出,“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梁启超意在( )A、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 B、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 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9.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 1927 年、1949 年、1956 年与 2000 年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组成表。属于1927年的是( )A、 B、 C、 D、10. 根据中美占日本贸易额比重变化表,可以得出( )A、国家间贸易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B、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 D、美国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1. 罗马法学家强调,“正义就是给每人以应有权利”,“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每个人为保护自己而做的一切均被视为合法的”。这反映了( )A、罗马法是帝国统治的基石 B、罗马法注重保护个人私权 C、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法治发展程度 D、人文精神根植于自由的社会环境12. 荷兰人德波是18世纪研究美洲问题的专家,他“相当成功地把新大陆的荒凉、孱弱和普遍低劣之形象传递给旧世界”。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洲新大陆的真实面貌 B、人文主义已传播到美洲 C、欧洲人对世界的自傲心态 D、世界殖民体系已初步形成13.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没有本领创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来,也没有能力构建文明社会。法国的启蒙思想则强调唯理主义,把“理性”提高到相当于“上帝”的地步。与英国相比,法国启蒙思想( )A、举起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大旗 B、建立在经验事实的理论基础上 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的地位14. 下面是二战时期风靡一时的政治宣传画。该作品( )A、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己形成 B、发表于欧洲战场胜利前夕 C、有利于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开辟 D、激励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15. 小说《兔子,跑吧》(1960 年出版)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的一生和他在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兔子”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A、源于美国经济衰退对社会的冲击 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C、表明美国社会充满信仰危机 D、是浪漫主义流派发展的结果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对史料进行整理,得出历史结论,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史料整理
年代
迁徙情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把迁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园规定为定制。
《汉书》:《高帝纪下》
《刘敬传》、《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
募民迁阳陵。
《汉书•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
《汉书•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阳。
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
募民迁云陵。
《汉书•昭帝纪》
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
募郡国吏民家资在百万以上者迁平陵。
《汉书•宣帝纪》
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
迁官吏2000石、列侯及家资在百万以上者于杜陵。
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
迁郡国豪杰家资在500万以上共5000户于昌陵。
《汉书•成帝纪》
——摘编自彭卫《古道侠风》(龙蛇沧桑•汉代卷)
(1)、根据材料,围绕“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情况,列举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2)、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现象进行阐释。17. 乡村振兴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近代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曾在部分地区开展过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邹平地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他以其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独特认识,借鉴西方近代化中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优长,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改造的构想,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其中"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和建设乡 农学校,是他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载体,这与他将近代中国和农村衰败的根源归结为“文化失调”有关。除此之外,他也重视知识分子与乡贤在组织、领导和参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崇尚贤智”成为乡农学校运作的基本原则。梁漱溟主持的这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收效甚微,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冲击下戛然而止。
——摘编自《文化失调、组织再造与乡村建设》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以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演进的动力系统,由总动力机制和分动力机制构成。总动力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小农改造机制。根源于此,又产生了两大分动力机制,即生产力——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关系——制度创新机制)
——摘编自蒋永穆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
请选择一组动力机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成为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理论,基本模型如图所示。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型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模型中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型,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