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hào)   怒   关怀至    蜂而至 B、叫(hào)   景   山绿水    天霹雳 C、令(hào)   涛   福齐天    宽大度 D、角(hào)   吕   谈笑风    相辅相
  • 2. 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C、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 3. 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 4. 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课文理解

  • 5.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
  • 6. 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 7. 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 8.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三、阅读赏析

  • 9. 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 10. 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2)、“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简要赏析这句诗。
    (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1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鉴赏点:赏析诗歌的想象艺术

    郭沫若《女神》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堪称当时诗坛一绝。请简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想象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