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质量调查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 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 2.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3.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 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5. 有学者说。论智力,也许罗马人不及希腊人;论体力,也许罗马人不及高卢人;论经济能力,也许罗马人不及迦太基人。罗马人为何成就了“伟大属于罗马”的辉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
    A、宏大与缜密的罗马法律体系 B、民主政治的发达 C、罗马帝国军队战斗力的强悍 D、官僚体系的庞大
  • 6. 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他意在说明英国 (   )
    A、责任制内阁的确立较晚 B、民主政体的确立缓慢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
  • 7.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8. 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 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 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 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
  • 9. 下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

    ⒕3  战争爆发

    ⒕4  和平协定

    ⒕5  清朝失败的原因

    ⒕6  战争反响;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⒕7  战后的对外关系;三国千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   )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 11. “新政府赢得了公认的大力支持,因为它解散了沙皇的警察,撤销了所有对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限制,废除了歧视种族或宗教团体的法律。但是在结束战争和土地改革方面,新政府却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这个“新政府”是 (   )
    A、沙皇政府 B、圣彼得堡苏维埃 C、临时政府 D、苏维埃政府
  • 12. 1953年《选举法》规定,农村与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79年《选举法》经历了其后六次修改,在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方面,逐渐从8:1、4: 1转变为城乡“同票同权”。该原则的确立(   )

    ①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③超越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代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3. 长沙的国家粮食市场于1958年2月关闭,1962年8月逐步恢复,1963年7月暂停开放,1964年1月再度开放,“文化大革命”后又相继关闭。成都的国家粮食市场在1957年关闭后,也曾于1962年、1963年和1965年一度开放,“文化大革命”间彻底关闭。据此可知(   )
    A、农业经济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 B、政府在计划与市场关系方面的曲折探索 C、国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粮食市场 D、市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 14. 1952年—1983年间,中国的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9.8%,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不合理做法”遏制了效率、生产力和工作动力。为改变“不合理做法”,中国政府( )
    A、以多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 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加快人民公社转变为乡镇体制的改革
  • 15.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中国人来说,1922年到1925年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标榜给中国带来福音的华盛顿方案实际带来的根本不是稳定与和平,而是内乱和衰败。华盛顿体系在其建立伊始就遭到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反对。美国等列强否认中国的贫弱和动乱是西方侵略的结果,但中国民族主义者鲜明地提出中国苦难的根源即在于外来势力的压迫,所谓的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不过是“各帝国主义互竞的侵略,变为协同的侵略”,“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只是一场骗局。拒绝美国提出的渐进改革的自由主义道路,提出对不平等条约必须采取“革命性的”手段,进行“根本的解决”。中国民族主义者从华盛顿会议得出的一个重要“觉悟”是“现在世界任何国家,无容许弱小民族及国家申述不平之余地,中国国民欲希望解除种种束缚,惟有杀出一条血路,死中求生”;而对于国内政治,也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所谓“根本改造”就是打倒军阀,所谓“死中求生”就是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与美国的初衷相反,华盛顿方案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美国为它设计的道路,相反,在列宁理论和苏俄革命模式传入后“成为中国抛弃西方列强”,转向国民革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摘编自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民族主义者对华盛顿方案的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方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2年咖啡传入伦敦,到1663年伦敦有80多家咖啡馆。咖啡馆首先出现于城市中心,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精英的聚会场所,是商业信息的来源,是文学素材和灵感的源泉,也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探讨中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到18世纪,咖啡馆也成为中下层民众的会所。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地位,英国咖啡馆分化为文学交流、学术和科学交流等各种咖啡馆。17—18世纪的英国“报刊革命”中,报刊涌入咖啡馆,作为书报阅读之地,咖啡馆对顾客的恶行有严格限制。

    ——摘编自张佳生《从啤酒馆到咖啡馆:近代英国公共空间的文明化》

    材料二

    咖啡馆在近代上海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咖啡馆最初为适应外侨休闲和聚会而设立,在建筑装饰和品饮方式上都体现了异域特色,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随着咖啡馆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炫耀性消费、商贸洽谈和政治谋划的舞台。上海咖啡馆在近代发展中形成了规范营业和协调矛盾的同业公会,政府也通过对咖啡馆价格、营业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将政策推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上海咖啡馆的功能并做出评价。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特殊之处就在于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就没有那么顺利。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如果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即汉和罗马,它们分别是当时东西方的“超级大国”,那么在“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解体了,西欧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中世纪的欧洲与世界地区相比落伍了。中华帝国则一枝独秀,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18世纪之前的1000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世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长期不变。为什么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落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这种情况中国此前就已经历过,秦汉统一才改变中国命运。

    ——摘编自钱乘旦《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与国家”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论述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