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密山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让人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的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提升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多样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机构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提出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如何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缺陷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介的广泛应用。 C、提升媒介素养,人们就可以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在吗

    许仙

    江安新去县城赴任那天,江溪送他下山;阵阵落花风吹来,清冽冽地香。江安新几次请他回吧,江溪只顾闷头走路,下了七里坡,他递给江安新一包东西,说遇到难事,先看看它。

    江安新嗯了声,上车走了。江溪再见到儿子,已在电视上。江安新下乡,在走路。江安新又下乡,在走路。老伴心疼地说他黑了、瘦了。江溪说我就怕他白了、胖了。一晃半年过去,电视上的儿子在开会,在讲话。又在开会,又在讲话。老伴笑道:“儿子变漂亮了。”江溪皱眉道:“他变了。”江溪打电话给江安新。他在忙,等会儿回。半夜里,江安新才来电,问啥事?江溪问你怎么老在开会?江安新笑笑,说工作。江溪问东西还在吗?江安新说在,他没穿在身上,但时刻穿在心上,请他放心。江溪说那就好。江安新说过几天他要去莲花镇,路过象。江溪问几时?江安新说还没定,再联系。

    第五天一早,江溪和老伴就等在七里坡下的公路口,等了三个小时,等来一辆银灰色面包车。江安新拎下大包小包的,说给两老补身体的。江溪问他哪来的?江安新说自己买的,他就脸板板的,花这个钱做啥?老伴把家里的笋干、石耳和高山茶给儿子。江安新谢过母亲,说他就爱吃这些。江安新要走了,江溪叫住他,问没忘吧?江安新摸出皮夹,抽出一张照片给他看,不敢忘。江溪把照片还给他,说走吧。江安新上车,一溜烟跑远了。

    江溪把儿子给的,送给了村里刘奶奶、李奶奶和张大爷。第二年春节,江安新没回老家过年,只来了儿媳和孙子。老伴有些难过,江溪就数落她,有啥难过的,你没见他正忙着吗?是啊,红安新不是去这个村验收精准扶贫了,就是上那个村慰问老兵困难户了。有乡亲说他咋不来自己村扶贫送温暖呢?好处都让其他村得了,徒有县长村的虚名。开春后,赵村长在电话里汇报完工作后,半开玩笑半当真地提了乡亲的意见,江安新停顿了片刻后就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江安新把全县环境整治动员部署现场会开到大岩村。大岩村固然好山好水,但一度为了抓经济效益,办了不少垃圾厂,污染严重,被江安新点名批评。赵村长叫苦不迭,在现场会上立下军令状,限期整治,谁叫他管辖的是县长村呀,做全县的表率,那是必须的。

    县里有个旅游开发大项目,赵村长志在必得,拉上江溪直奔县城。江安新请他们在家里等,让媳妇整了桌好菜,他抽空儿回家,陪父亲和村长。酒过三巡,赵村长借酒壮胆,说明来意,江安新笑而不语。江溪问他东西在吗?江安新说在。江溪叫他拿来。江安新去书房拿给他。江溪抖开这件泛黄的补丁加补丁的老棉袄,告诉儿子,他是个孤儿,当年病倒在雪地里,要不是住在村口的陈奶奶救他,他早就没命了。这件老棉袄还是陈奶奶让她老伴从身上脱下来,来手给他穿上的。老棉袄热火火,带着她老伴的体温。

    江溪将老棉袄上一块块补丁指给江安新看,这块是李奶奶补的,那块是张奶奶补的……他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乡亲们对他恩重如山;他说做人不能忘本,要帮就要帮那些最困难最需要的乡亲。

    见江溪把话说到这份上,赵村长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就等着好事进村;谁知发财的大项目跑去邻村,就傻眼了。江安新打电话对父亲说抱歉。江溪说他做得对,那个村比咱们村穷,比咱们村更需要发展。

    第三年冬天,江溪在山上跌伤,送去县人民医院。两天后,江安新从外地考察回来就直奔医院。江溪见到儿子,就埋怨这病房不对劲,让他换房。江安新请他放心,医疗费他付,决不贪公家一分钱。李院长找来了,告诉他,伯父的跌伤倒不是问题,但他肝癌晚期,全身扩散。江妥新问还有多久?李院长说最多半年。

    这天夜里,江安新坐在书房地板上,抱着老棉袄哭泣。妻子打亮灯问,你怎么连灯都没开?江安新抹干眼泪,让她有空多去陪陪父亲。

    妻子每天都去病房服侍公公,每天换着花样送吃的;江溪叫她回去,别耽误孩子学业。见她不走,他就要回家,说犯不着花这昂贵的医疗费,他的病他心里有数。接近年边,昏迷的江溪老眼潮湿,枯枝般的手死死抓住老伴不放。老伴抹着泪,对儿媳妇说:“马上就过年了,你公公想回家过年,就遂他的心愿吧。”她打电话给江安新,第二天开私家车送公公回家。

    大年三十,江安新破天荒带着老婆儿子早早地回到大岩村,家里可热闹了,江溪有了精神,叫老伴扶他坐起来,枯槁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下午,儿媳妇下厨准备丰富的年夜饭。大家把饭桌移到江溪床前。见父亲精神好,大家也开心,有说有笑的,一个个向他敬酒,祝他长命百岁。江溪喝了一杯黄酒,吃了半碗饭,脸红扑扑的,微微笑地望着大家,一个个地看过来,慢慢的。

    吃过年夜饭,江安新留在房里,江溪伸出手来,吃力地比画着,两片薄薄的干瘪破裂得像松树皮的嘴唇不停地抖索。江安新握住父亲的手,俯下身去,将耳朵贴到他嘴唇上,听到父亲用微弱的声音说:“还在吗?”“在。”

    (原载《啄木鸟》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溪皱眉道:‘他变了””,既写出了江安新的皮肤由黑而白的过程,也写出了江溪对儿子的担忧,忧心儿子怕吃苦,不肯去基层,改变感恩的初心。 B、江安新把全县环境整治动员部署现场会放到大岩村召开,全然不顾赵村长的请求,把县里的旅游开发的大项目放到邻村,说明江安新具有全局观念。 C、“他没穿在身上,但时刻穿在心上”一句,既暗示了那件“东西”是与衣物相关,又为下文父亲江溪回忆那件百家衣的来历、告诫儿子的情节张本。 D、小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选材上,截取了一个县长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片段来构思小说,真实感人。
    (2)、小说在刻画江安新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还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小说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赐平爵卿。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 , 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平。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

    (节选自《史记·陈臣相世家》)

    【注释】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B、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C、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D、平曰/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站在车左边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所撰,其中《世家》共三十篇,孔子和陈涉也被列入“世家”。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家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请骸骨,亦称“乞遗骸”,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家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他喜欢读书,和兄长陈伯住在一起,在祭祀分肉事件上就流露出他的抱负。 B、陈平能言善辩。他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C、陈平看人准确。他深知项羽弱点,利用重金达到离间项羽重臣的目的。 D、陈平善出奇计。他夜里带领两千女子从荥阳东门出去,成功分散楚军注意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冷冷”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 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 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 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
    (2)、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3)、杜牧《阿房宫赋》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覆压三百余里”一句写的是建筑占地之广,“”一句写的是建筑物数量之多。
    (4)、《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教学,犹如琴师从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学生应该能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有道德的熏陶,而且有知识的增益。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当善于循序渐进。认识总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把思政课讲好,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讲民族复兴,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失去的二百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枚乘在一篇题为《七发》的散文中,叙述了一位吴客给楚国太子治病的故事,他不用药石针灸,而以“要言妙道”相告,竟治好了楚太子的病。理论的意义、思想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巧譬善喻,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思想之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有教育学家曾说过”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华辍学去打工,我考上了重点大学,李天开始自己创业:我们有了不同的归宿。 B、作答文言断句题,有一个办法:先通读原文,读完再分析选项。 C、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来到美丽的拙政园! D、这一事实证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学生应该能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又有道德的熏陶。 B、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有知识的增益,而且有道德的熏陶。 C、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有道德的熏陶,又有知识的增益。 D、学生上过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后,应该能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不但有道德的熏陶,而且有知识的增益。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心灵就会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B、学生就能把真善美的种子埋进心灵 C、就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D、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埋进学生心灵

七、语言表达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显示,正常状态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动15 --20次,医学上称之为瞬目反  应。每次完整的瞬目过程中,上、下眼睑闭合,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地分布在  角膜和结膜表面,以保持他们的湿润,并使眼球得到0.2秒的休息,所以。但是,现在的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刺激,导致双眼无法实现完全的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至少减少一半。电子屏幕源源不断地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在这个过程中, , 完整瞬目的次数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泪液蒸发增多。所以, , 眼睛持续睁着,会影响眼睛的健康,我们的眼睛会更容  易患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的眼部疾病。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孑然一身的张桂梅,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这些山里的女孩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2008年,经过多年的艰难筹备,我国第一所免费高中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12年来,张桂梅帮助女孩圆梦大学,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她用教育事业,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付出一生。在被问到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时,张程梅这样回答:“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这张桂梅校长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