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1年中考化学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1-07-02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 B、 C、 D、
  • 2. 高铁是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车厢内禁止吸烟须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 3. 下列做法违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理念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 B、提倡用餐光盘行动 C、排放核废水入海 D、合理开发金属资源
  • 4.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 5. 摄入适量糖类物质可缓解低血糖引起的头晕,出现该症状后最宜摄入的是(   )
    A、矿泉水 B、蔗糖水 C、牛肉干 D、黄瓜汁
  • 6. 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
    A、高锰酸钾 B、植物油 C、酒精 D、大理石
  • 7. 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C、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 D、雪融成水是物理变化
  • 8.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一种燃料)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醇的化学式为CH3O B、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 D、利用该反应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 9.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不带电,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 B、酸性溶液pH 小于7,则酸溶液pH 小于7 C、氮肥含氮元素,含氮元素的物质都可作氮肥 D、置换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改变,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10. 向 100g 质量分数为 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镁溶液,相关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的值为2.9 B、b 点对应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C、c 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D、d 点对应的溶液含有三种溶质

二、选择填充题

  • 11. 下列灭火方法正确的是(

    A.图书馆图书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喷灭

    B.酒精灯失火——用嘴吹灭

    C.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D.油锅着火——

  • 12.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0

    C.t2℃时,在100g 水中加入50g 乙物质能得到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将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选填“>”、“<”或“=”)

  • 13.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长时间浸泡在过量的稀盐酸中

    B

    鉴别磷矿粉和硝酸铵固体

    取样,观察颜色

    C

    将硬水软化

    加肥皂水

    D

    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钾溶液

三、填空题

  • 14. 2021 年江西省自主设计的“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
    (1)、“人造太阳”合理利用了可控核聚变,氘、氚是核聚变的热核材料。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1

    1

    1

    2

    x

    ①氘和氚属于(选填“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上表中x=

    ②贮存氘气的钢瓶禁止靠近明火,据此推测氘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2)、“人造太阳”将为人类提供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除核能外清洁能源还有。(任写一种)
  • 15. 防疫情,测体温。体温测量仪功不可没。
    (1)、传统型——体温计。含汞体温计将在2026年起全面禁止生产,因为汞是人体中的(选填“必需”或“有害”)元素。汞的元素符号是
    (2)、方便型——额温枪。某种额温枪的红外温度传感器所用材料含有钽酸锂(LiTaO3)。钽酸锂中锂元素(Li)的化合价为+1价,则钽元素(Ta)的化合价为价。在惰性气氛中制取钽的原理为:5Na+K2TaF7 __ Ta+2KF+5R,则R的化学式为
    (3)、快捷型——红外热成像测温仪。该测温仪可实现远距离、多目标、非接触式测温,可用于快速筛查人群中的高温个体。

    ①该测温仪还可用于。(填序号,双选)

    A.测量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B.分析赣江水质

    C.探测炼铁高炉是否漏热    D.检测室内甲醛含量是否超标

    ②该测温仪外壳的塑料是热固性塑料。生活中检验热固性塑料的方法是

四、综合题

  • 16. 江西赣州被誉为“世界钨都”,钨(W)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下图是一种生产钨的工业流程:

    已知:白钨矿的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还含有CaO、SiO2等;碳在高温条件下会与金属钨反应生成碳化钨。

    (1)、操作1 中粉碎白钨矿的目的是
    (2)、操作2 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3)、流程中氨水(NH3•H2O)和H2WO4反应生成(NH42WO4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用氢气还原WO3可获得高纯度的钨,此处不宜用焦炭代替氢气的原因是
  • 17.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奕晴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图案。图中A~G 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表示相互能反应,“→”表示转化关系(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A、B、C、D、E 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中的一种,其中A 是具有吸附性的黑色固体,C、E 在农业上常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1)、A 的化学式为
    (2)、D 属于题中所述物质类别中的
    (3)、B→C 的化学方程式为
    (4)、F 和G 对应的物质可能是。(填序号,双选)

    ①水和氧气    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③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18.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D 的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需在上图中选用A、C、G 与(填序号)组合;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实验室用该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思成同学利用如图甲装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采集数据绘制成曲线(如图乙)。据图乙分析,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时间段是。ab 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原因是

  • 19. 化学社团的同学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图1 所示的实验。

    (1)、图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过程中小辰意外发现:当两种金属发生触碰时(如图2),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

    (2)、(提出问题)图2 中铜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进行了以下猜想:

    小知猜想是二氧化硫;小辰猜想是氧气;小彬猜想是氢气。他们作出猜想的理论依据是

    (3)、(查阅资料)

    ①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平行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产生气体。该反应过程中金属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发生了转移。

    ②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设计并进行实验)他们设计了图3 装置进行实验,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导管与图4 中的装置连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知

    连接导管a 与导管d,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气体一段时间

    小彬的猜想正确

    小辰

    选用正确方法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向试管内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不复燃

    小彬

    连接导管a 与导管(填序号),收集气体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气体燃烧,听到

    轻微的“噗”声

    (4)、(教师释疑)图1 实验中,锌与稀硫酸反应,锌失去电子,酸溶液中氢离子在锌片表面获得电子生成氢气。

    (学生感悟)图3 实验中,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表面获得(选填“锌”或“铜”)失去的电子生成了氢气。

    (5)、(得出结论)图2 中两种金属触碰后铜(选填“有”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6)、(延伸应用)制造钢制船闸门时,为防止铁被腐蚀,常在钢闸门表面安装比铁更活泼的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 20. 国家标准规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98.0%为合格品。为测定某工业纯碱是否为合格品,兴趣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了下图的实验。(杂质不参与反应,过滤后滤渣损失忽略不计)

    (1)、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2)、实验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
    (3)、通过计算判断该工业纯碱是否为合格品。(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实验过程中个别同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①过滤时得到的滤液浑浊,原因可能是;(任写一种)

    ②过滤所得的滤渣未经洗涤直接干燥,这一操作会导致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